[转载]上海徐汇-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武康路位于上海徐汇区,沿路优秀历史建筑众多,其中不乏名人旧居,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






武康路筑建于1907年,据载:“该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人福开森姓氏命名。1943年改现名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清末盛宣怀督办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聘福开森为“监院”(教务总长)。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自费修建了这条马路,当地民众将该路冠名为“福开森路”。武康路最初只是一条土路,两边河道池塘密布,尽是农田、民舍,散落着坟丘。1914年,“福开森路”正式被划入法租界,按照当时西方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实施武康路沿线的整体规划,逐渐形成了以武康路为标志的现代街区。
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进入了为期4年之久的“孤岛期”。由于正值“二战”期间,只有租界内相对比较安定,于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商贾富豪纷纷涌入这里避乱,带来巨额资本,市面得到了畸形繁荣,人口膨胀,于是投资商在武康路周边兴建了大批新式里弄,武康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1943年,法国宣布放弃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福开森路”也改名为“武康路”。
武康路长1183米,大致为南北走向,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整条道路呈弧线形。梧桐婆娑的武康路上,名人故居“密度”较高,有约30余处名人旧居。沿线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等风格的建筑极富特色,反映出上海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陆风情的街区之一。
武康路两侧分布着历史上上海最有名的西方洋人和达官名人、商贾富豪的高级住宅区,858号的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又称“东美特公寓”,状如等待起航的巨轮,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该公寓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的大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秦怡、孙道临等都曾居住于此。另有390号的原意大利总领事官邸、393号的黄兴故居、113号的匠巴金故居、40弄1号的唐绍仪(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旧居、99号的(原为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刘靖基旧居、117弄1号的周作民(金城银行总经理)旧居、274号郑洞国(抗日名将)旧居、117弄2号李及兰(国民政府军事参谋次长)旧居、115号密丹公寓、240号开普敦公寓(公和洋行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湖南别墅(先为周佛海私宅,解放后陈毅、邓小平在这里暂住,贺子珍在此隐居了20多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