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南非-开普敦-好望角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好望角位于南非开普敦市南端,是一条细长的岩石岬角,其如一把利剑,又似一只鳄鱼的利爪,直插大海,是非洲西南端最著名的岬角之一。
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距开普敦市区约52千米,该地因气候多变、多暴风雨,海浪汹涌,故初名“风暴角”。后来,西方探险家发现通往东方的航道,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能带来好运,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富庶东方,因此将其改名为“好望角”,意为“美好希望的海角”。
好望角地处来自印度洋的温暖的莫桑比克“厄加勒斯洋流”和来自南极洲水域寒冷的“本格拉洋流”的汇合处,著名的“西风漂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除了风暴为害,还常伴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波浪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频繁出现,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叠加在一起,海况更加恶劣。此外,还有一股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翻滚,船舶往往遭难,因此好望角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区域之一。对此,有经历过的海员描述:“乌云密蔽,连绵不断,很少见到蓝天和星月,终日西风劲吹,一个个涡旋状云系向东飞驰,海面上奔腾咆哮的巨浪不时与船舷碰撞,发出的阵阵吼声。”
15世纪,葡萄牙的探险家们不断寻找通往印度的路线。1487年8月,航海家迪亚士(Bartolomeu Dias)率船队奉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之命从里斯本出发,探索绕过非洲大陆南端通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黄金乐土”的海上通道。当船队航至大西洋和印度洋交界的水域时,海面狂风大作,惊涛骇浪,几使整个船队覆没。最后巨浪把幸存船只推到一个未名岬角上,方得安宁。于是迪亚士将此地命名为“风暴角”。次年2月,迪亚士率船队再次航行,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1497年11月,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率领船队经好望角成功驶入印度洋,驶抵印度西海岸,并于1499年9月满载黄金、丝绸返回里斯本。从此好望角成为欧洲人进入印度洋的海岸路标。
好望角的发现,促使欧洲国家把扩张的目光转向东方,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船队都先后经过这里前往印度、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半岛、菲律宾和中国等地。1652年,荷兰掠取好望角的主权,并在现今的开普敦建立据点,为过往的船队提供淡水、蔬菜和船舶检修服务。19世纪初,英国人侵入南非,将荷兰人取而代之。
在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之前的三百多年,好望角及其邻近海域一直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互通的航道要冲,来往于亚欧之间的船舶都要经过这里。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好望角仍是欧亚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随着大吨位散货船、液货船的日益投入,这里的通航密度正日趋增加,据说目前每年仍有三、四万艘巨轮通过。西欧进口石油的三分之二、战略原料的百分之七十、粮食的四分之一都要通过这里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