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关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地势险要,建筑雄伟,历史上享有“河西咽喉”、“连陲锁钥”之美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与军事要塞,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目前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长城横穿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全长约60千米。其中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战争体系,是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典范。
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千米左右。至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东通肃州(今酒泉),西达安西(现瓜州),是京都长安和西域联系的纽带。
宋元以前,嘉峪地区“有关无城”,只起稽查来往行人的作用。明洪武五年(1372年),为加强西北边防,在此修筑黄土夯城。明孝宗时修建关楼。正德年间修建“光化”、“柔远”东西二楼,嘉靖时加固已有建筑并修筑关城两翼长城。至此,嘉峪关断断续续修筑168年,成为较完备的防御城堡。
随着明代筑嘉峪关,玉门关逐渐废止。嘉峪关成为控制贸易的主要关卡,以及丝绸之路上的通商口岸。清同治年间,河西地区受内乱影响,嘉峪关也是庐舍零落。之后,嘉峪关更多是成为凭吊古迹、回望历史的去处,所谓雄关,仅存人心。
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1961年,嘉峪关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嘉峪关与长城整体(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