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宅和俞宅位于慈城太阳殿路。
冯宅始建于明代,系明嘉靖年间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后裔所居。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后期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俞宅原为冯叔吉的故居的一部分,后卖给了俞家。现存的为清代初期建筑,为市级文保单位。
冯俞宅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体现了清初江南建筑的风格。2009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慈城有句老话“冯家屋、俞家谷”就写在景区的入口处。冯家和俞家都是慈城的大户人家,冯家更是慈城的第一大家族。这座老宅,值得看看。尤其是题图的“五马头墙”__五岳朝天,是慈城古建中等级最高的。









俞宅推出的《母亲的艺术展》六个主题的艺术展馆涵盖了国际顶级华人艺术大师们的精心之作,游客在展馆里可亲手体验精湛的中国结、剪纸等手工艺。



慈城流传有土语:“冯家屋、
俞家谷、 钱家吃”。
“冯家屋”,
又称“冯半城”,指县城一半的房子是冯家的, 暗语冯家自汉朝至今一千多年来, 几十代诗书相传, 人才辈出, 到清朝乾隆年间已出了56位进士。同时财丁两旺,
族分六支, 支支家大业大, 名闻四海。又指著名作家冯骥才祖上那一脉, 在清康熙以来靠经营药材致富, 在县城五马桥一带,
占地五六万平方米, 建造了数十幢高楼大宅, 规模远超东边的慈溪县衙, 俨然是城中之城,
惊诧县里的四方乡亲。
俞氏是清初以来发家致富的慈城名族, 相传祖上发财太公为慈溪县北乡人, 明末清初靠卖泥螺为生, 一年夏天路过慈城小东门,
见自己担里泥螺颜色有点不好看, 就到旁边的河埠头清洗, 不料泥螺担翻进河里, 他在摸泥螺时摸到一甏金子,
从此发财。先买下小东门冯氏占地上万的一座大屋, 俗称倒墙缺俞家, 再在四明山、 三北等地买下数千亩良田,
此后每年秋收时节只见谷船一船船从小东门运进河边的一排谷仓, 使慈城百姓都很羡慕。
骢马桥下钱氏也是慈城有名的大家族, 祖上钱澍田在清乾隆时曾创办广东敬修堂大药号, 他的后裔中出了一位著名书法家钱罕。相传钱氏把广东人善用善做的药膳带回了故乡, 并经常请慈溪县头面人物来家品赏,连许多见多识广的乡绅和官宦也吃得目瞪口呆, 善做食物的钱氏开创了家乡饮食新理念, 也留下 “钱家吃”
的俚语。







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始建于清道光15年(1835年),
是慈城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银二万四千两建造的,后被毁。现存的校士馆是重建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
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
大门正对面有上照壁,上有盘龙图,意味着如果能考中就能伴真龙天子皇上了。
前院是考试的场所,用“天”“地”“玄”“黄”分列开来。考试也分文科、武科。
衡鉴堂,是主考官评阅试卷、面试考生、公布榜名、接待上级官员的地方。考试前后、科场内外都有严格禁令。从考生报考到录取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对考生作了严格规定,可谓滴水不漏。
校士馆是科举考试现场的重现,它以蜡像来展示人物,形象丰满真实,特征准确,场景全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贞节坊,明代建筑,位于慈城镇尚志路4号,系明万历后期侍读冯有经"疏母节子朝"受旌表而建,为冯母明嘉靖甲子举人冯赞之妻刘氏立。

慈城城镇虽然不大,但历史精华积淀甚多,除古县衙外,还有孔庙(前文已发)、清道观、校士馆(科举童试之地)、众多的古居民宅。慈城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自唐至清出过进士519人;近代又有名人名家周信芳、秦润卿、应昌期、谈家桢、冯骥才等人。因而慈城成为国内首个受立法保护的古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