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阿富汗之旅日记(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今天就要离开巴米扬返回喀布尔了,说实在话,我还真有点恋恋不舍。
早上起床后,趁着太阳光线还比较温柔,又去酒店附近的村庄转了一圈,再次从不同角度拍了巴米扬大佛洞窟,同时也拍了村庄的农舍和几个从井里取水的小孩子,其中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非常可爱,登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看着我手里的相机,我给拍照时她还有点害羞。从孩子们的穿着来看,这里的村民生活非常贫困,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联想到昨天才听说的塔利班政府最近新出台的“不允许女孩子上学”的法规,我真为眼前这位女童的前途命运堪忧。出生在这样的国度里,女孩子连起码的受教育权利都没有,只能早早地结婚,早早地生孩子,干家务,而且出门头上还得蒙着一块黑布,连脸都不许外露,她们的命运可真悲惨啊!
美国人在阿富汗打了整整20年,除了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极度贫困外,什么也没有留下。
对巴米扬再怎么不舍也得离开,因为还有许多行程要走。与来时一样,返回时也车拍了一路,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
我们8点从酒店出发,中途游览了一座山地军事古堡,因岩石呈褐色而被称为红堡,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红堡地势险峻,山崖陡峭,扼守巴米扬古城通向喀布尔的交通要道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8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个穆斯林苏丹小国的都城。
我们顺着崎岖的山路缓缓地向上攀登,沿路看到若干座碉堡和烽火台,仍威风凛凛地挺立在山崖上,给人一种“虎死不倒威”之感。它们不愧是1221年抵抗蒙古大军大肆攻击的勇士。
一个仅几万人的苏丹小国怎么可能抵挡蒙古铁骑的横扫,虽然他们也给蒙古大军以重创,并让成吉思汗最喜爱的孙子穆阿图干付出了生命代价,但最终红堡还是遭遇沦陷,而且还被成吉思汗屠城三日,片甲不留,让红堡彻底变成了废墟。
我紧随着当地一名向导,登上了古堡所在山崖的最高处,那里插着一面塔利班旗帜,旗杆下面是一门废弃的炮架,锈迹斑斑。我站在狭窄的山顶平台上,环视四周,眼前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一时还有点腿脚发软,胆战心惊,同时也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想起当年阿富汗人就是在这里与蒙古大军进行殊死决战,让蒙古铁骑南下第一战就损兵折将,锐气大减,可谓虽败犹荣。又联想到近千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年来,阿富汗人民曾奋力抗击英军、苏军和美军的入侵,最后都赶走了侵略者,以胜利告终,为自己赢得了“帝国的坟场”的称号,不禁对阿富汗这个民族心生敬意,佩服有加。
中午饭是在路边一家餐馆吃的,饭后遇见了几名塔利班大胡子士兵,经领队与其沟通,他们同意与我们合影,大家都很兴奋,每个人拿着他们的枪留下一张与塔利班的合影照,极其珍贵。
回到喀布尔是下午三点多,看着时间还早,地导调整了行程,安排参观巴布尔花园。
花园是由莫卧儿帝国的开国君主扎希尔丁.穆罕默德.巴布尔于1507年建造的,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巴布尔生活的时代,是欧亚大陆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位16世纪的英雄,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530年,巴布尔去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回喀布尔,安葬在他生前亲自打造的花园中。
巴布尔花园占地面积11公顷,位于喀布尔城外的一处高岩上。整个园区被茂密的柏树和枫叶树覆盖,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除了一座清真寺、巴布尔陵墓和不大的王宫(现在是博物馆)之外,没有其它建筑,显得非常宁静。站在花园的最高处,喀布尔市容市貌一览无余。
晚饭仍是当地餐,有点难吃。
【游览于2024年11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