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严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大西街,因佛教华严宗而得名,离关帝庙很近。
寺内有辽代的薄伽教藏殿和金代的大雄宝殿以及诸多彩塑,
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华严寺历史上曾分为上、下寺两处独立的寺院,现已并为一处。
华严寺坐西面东,据说这与当初契丹族崇拜太阳的「信鬼拜日」特殊习尚有关。

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
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殿内禁止拍摄
华严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
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在线,布局严谨。
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羣。


上寺的主殿为大雄宝殿,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
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佛殿。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
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
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
辽末因为战争,寺院局部建筑被毁,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
辽、金两代,平城(今大同)都是当时的别都,该寺受到皇室的重视。


下寺的主殿为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
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殿内的藻井、壁藏和31尊塑像是辽代的原物。
薄伽教藏中存有国内闻名的「合掌露齿菩萨」,薄伽教藏的天宫阁楼雕工极细,
精巧玲珑而富于变化,是国内现存唯一的辽代木构建筑模型。




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
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剎在内总高43.5米,为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
每层面宽、进深各为三间,均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
塔内分层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交脚菩萨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