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载欣赏陈家檐的佳作一大运河孕育的“金柯桥”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转载 欣赏 陈家檐的佳作
大运河孕育的“金柯桥”
原创
一柯桥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交通畅达,物产丰饶,商贸繁荣,风光旖旎,素有“金柯桥”之称。
说柯桥是大运河孕育的,一点也不过分。从西官塘的永跃桥至东官塘的古柯亭之间,有一大半的地盘被大运河惠泽了,柯桥人就这样荣幸的进入了“靠河吃河,枕河富河”的序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柯桥先是划分为六个村,后成七个村,而临大运河两岸的村至少有四个:西官塘上岸的四村、西官塘下岸的一村,东官塘上岸的三村、东官塘下岸的二村。这四个村,可以说是享尽了大运河的优势,占尽了大运河的风光。一艘艘的官船在那里亮相,一只只的夜航船在那里经过,一声声的叫卖声在那里响起;一批批的画家在那里驻足,一群群的演员在那里落脚,一个个的影视片在那里拍摄;一层层的石桥在那里汇聚,一座座的寺庙在那里崛起,一条条的街巷在那里生息……
你看,在柯桥最东端的修塘寺边,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岛屿”,上面是名闻遐迩的古柯亭。这古柯亭史书上多有记载。“柯亭,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汉末,蔡邕避难会稽,宿于柯亭,见屋椽竹东第十六根可以为笛,取用之,果有奇响,亭因之得名”(《越中杂识·古迹》)。道出了1800年前,东汉陈留人蔡邕(字伯喈)“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柯桥)高迁亭,见东间第十六椽竹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而发明笛子,故柯桥曾名“笛里”。而《越中杂识》云:“柯桥,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汉蔡邕取柯亭椽竹为笛处”。此处不仅证实了蔡邕在柯亭发明笛子,还道出了柯桥与绍兴之间的位置和距离。而对于蔡邕在高迁亭发明笛子一说,《太平寰宇记》、《浙江通志》、《会稽记》、《乾隆绍兴府志》、《嘉泰会稽志》等史书均有记述。
正是由于蔡邕的浪迹柯亭,才使柯桥一举成名、名扬江南,竟至于赢得了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赏识与钟爱。其中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玄烨帝南巡时在柯桥永丰坝前的放生池亲临放生,后有郡守李铎为此撰文立碑;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下柯桥,特地到古柯亭一游,并留下《题柯亭》诗一首(此诗载于《乾隆绍兴府志》卷首)。其后的大文豪鲁迅、国学大师俞樾等也都在古柯亭留下了踪影。
蔡邕在柯桥留下的奇事,其实是运河对柯桥作出的最早、最大的贡献。说最早的贡献,是因为柯桥的历史就是从这一页起开始书写的,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属于续写。而最大的贡献,我们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为准,特别是近现代的业绩功不可没。
不是吗?在大运河的带动下,河面上一座座桥梁临空而起,绘就了一幅幅江南水乡风景图。其中的“三桥四水”处,融光桥、古柯桥、永丰桥三桥鼎立,以明代的融光桥为主体建筑物,一直来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而享誉绍兴、闻名江南。“柯镇地方,为杭宁绍四达通衢,街市繁盛,店铺栉比,临江旧有大桥一座,名曰融光。刱(创)自前代,无从稽考。因地当要冲,行旅舟揖,昼夜无停,迄今桥身攲斜,梁柱参差,行人多倾跌之虑,舟子有覆压之危。”这光绪十七年六月的告示摘要,不仅道出了融光桥的形势,更是阐明了柯桥的繁华盛况。而大画家吴冠中则是这样描述此地的:“两道河流相交成十字形,小镇就围绕着十字形河道展开,河道上由三座石桥连接相通。三座石桥的位置布置成品字形,构成了市中心。桥的大小和体形各不相同,站在任何一座桥上又可看到沿河排列开去的大大小小或方或圆的一座座多样石桥,是水乡,又是桥乡。”作为桥乡,柯桥的桥要数融光桥卖相最好,她造型古朴、气势雄伟,她不仅是几百年来横跨运河的唯一的一座桥梁,她更为柯桥的交通事业、市场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融光桥执手的两翼,南侧的柯桥和北侧的永丰桥,原也是古老的、古朴的。现在的那座柯桥,虽说已是第三代的柯桥了,但她那个美丽的传说还根植在许多老柯桥人的心间,他们感恩那个遥远的“柯长工”,因为这桥原先是他个人出资所建,最后在桥上含笑离世。而独立在运河和柯水之上的永丰桥,则是以她满满的清代风格,为许多外地游客在饱览之后,被定格成图片或抖音心满意足的带走的。
不是吗?因了运河这个水利资源,才使柯桥与邻近区域之间拉近了距离,做足了水利文化。上到山头的山货、下到海头的水货,加之古镇上即产即销的生货、熟货集聚于市场、交易于现场。20世纪初,柯桥的“常日市”成为三县(萧山、上虞、诸暨)八区(鉴湖、柯桥、钱清、漓渚、齐贤、临浦、夏履、枫桥)的物货集散中心。镇上商铺林立、摊点遍地;人流如潮、舟船似蚁,一年到头四方赶集的人满担进、满担出,一派兴旺景象。“每逢集市,一大早水街便喧闹起来。当日,水街的交易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在河埠头便有叫卖鱼虾、水果、蔬菜的……”这是1961年《人民画报》记者来柯桥拍摄图片时发出的感慨,道出了水上买卖、岸边交易的场景。可以这样说,柯桥市场繁华的大门,是柯桥和周边区域的集镇和乡村共同敲开的。要不然,柯桥何以有这么多的人气,这么浓的商气,这么大的财气,这么佳的景气。
不是吗?行驶在当年柯桥段的大运河上,常见小贩将柯桥豆腐干用麻丝扎成十块一封,或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或攀住船只一路跟着兜售;常见一些老人端坐在运河边的茶坊酒肆,一边听着绍兴的戏文,一边喝着绍兴的老酒,以柯桥豆腐干为过口,细细嚼来,其形其神,妙不可言。而柯桥豆腐干走出柯桥、走向江浙沪,其重要的一条水路就是大运河。那些专职和兼职的柯桥豆腐干贩销者情趣盎然的坐上夜航船:“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就这样,柯桥豆腐干带着浓浓的五香味氤氲在夜航船中;就这样,柯桥豆腐干随着夜航船的行进名气四溢;就这样,柯桥豆腐干在上海设工场、立铺子现做现卖,就这样柯桥豆腐干在江浙一带多了一张金名片。直到如今,那些老杭州老上海人还特意赶来柯桥寻找当年舌尖下的五香茶干,充分显示了她的“名干效应”。
不是吗?运河边上的碑牌头,原先也是一条繁华的老街,街市幽幽、人影晃晃,街北一条石板道,道临运河,运河上百舸争流、万千气象;运河边,各种船只有序的傍着岸,气势宏大,蔚为大观,是“柯桥有千支撑竿”的主要表述地。说起碑牌头,还有一个令老柯桥人自豪的传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在碑牌头曾立有一块“义虎碑”,说的是清代年间,此地有一家“兄弟豆腐店”,一日清晨,兄去河埠头挑水,不见转回,弟四处寻找,最后发现其兄已在一只老虎身体之下,情急之中,弟便将自己的头伸进了老虎的嘴巴,兄弟情义感动了老虎,老虎竟弃兄弟而离去。后人赞其兄弟之义,遂立碑以记之。
不是吗?“唐元和十年(815),观察使孟简所筑”《嘉庆山阴县志》记的古纤道(现为世界文化遗产);陆游笔下的“柯桥道上山如画,早晚归舟听栌声”的乌篷船,还有余秋雨眼里“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的典型的水乡风貌,这些数不胜数的“柯桥风貌”,成为江南水乡不可多得的珍品与绝品。
而其中最为吸引眼球的是那些富有特色的“桥头店”。融光桥两端(四侧)上上下下的店肆倚桥而矗:茶店、酒店、理发店、豆腐店……这样的建筑很是少见。以桥的东北侧为例,紧挨桥身的有二幢3楼。其中靠河沿的一幢,上层为杨记小吃店,中层为连生剃头店,下层为明星酒楼。上面的两层,行人可以顺着桥沿直接步入店铺买卖。由于桥的四侧被楼房所围护,因此远远望去,整座石拱桥只露出挂满藤萝的桥拱而已。而现时,我们见到的融光桥已经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裸桥了。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大运河,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协同精神,海纳百川的融合共生精神,忠义诚信的使命担当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底蕴,没有这种精神传承,何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那只“金元宝”?何来如今还在熠熠生辉的“笛扬楼”招牌字?何来在柯桥古镇起步的亚洲布匹集散地——中国轻纺城?
因而我如是想,柯桥能有今天这样辉煌的业绩和冲天的名气,当是大运河直接孕育和滋润的结果。
谢谢大运河!
谨转载 欣赏
大运河孕育的“金柯桥”
衷心感谢陈家檐兄弟对柯桥的爱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