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巴库(8)火焰山、火神庙、亚娜代戈圣山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巴库(8)火焰山、火神庙、亚娜代戈圣山
阿塞拜疆,意为“被圣火保护的土地”。
因有天然气渗漏出地表,形成“永不熄灭”的火焰。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带出了火焰的信息,于是阿塞拜疆获得了“火之国”的称号。
亚娜代戈Yanar Dag,是座小山丘,13世纪的马可·波罗,就记录了“长10米的火焰墙”传奇。
燃烧的火焰山,距巴库城25公里,被当地人称为“圣山”,一直燃烧了四千年以上,风霜雨雪也无法阻止它倔强的燃烧。
我是2024年5月24日跟团去的,“巴库郊外一日游”的团费才30阿币,合130¥。但要看“火焰山”,却要另交15阿币,合65¥。比前些年的贵。
去之前看网上说,不看很遗憾,看了更遗憾。所以开始并不想看,后来还是进去了,都到了大门口,不想”很遗憾“。
后来才知道,那门票,还包括另外的“火神庙”,物有所值。建议还是亲眼一睹为快。
第一眼看到只有10米长的火焰墙,确实很遗憾,那么矮,大多时间的火焰还小小的,丝毫没有一种火烧火燎轰轰烈烈的感觉。
可那是真的,有时真的,往往没有加工后的好看。下面我都是等着起风后,火焰显得大些才拍的。
那儿的另外游玩项目。远处的民居。
离市区28公里的Surakhani村,离此圣山几公里,有一座拜火教的阿塔什加神庙Ateshgah fire tample,据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三座拜火教寺庙之一。整个火神庙的外围面积相当大。
Ateshgah,波斯语意为“火地、火祠、火之屋”,是拜火教的圣地。拜火教开创于3千年前,发源地是在古波斯的南阿塞拜疆地区,他们认为火焰最神圣。
公元632年,阿拉伯人入侵,逐渐阿拉伯化,许多火庙改为清真寺或废弃。一部分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逃往印度,他们的后代被称为帕西人。
17世纪,帕西人把印度商品运往欧洲,经过巴库,听说很久以前,这里有座地下冒火的神庙,于是富商们捐资重建火庙,礼拜念经之余,也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驿站。
大院里真正的火神庙小院,是个四方的露天广场。建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神庙,屡毁屡建,今天看到的,多为18世纪遗存。
沙俄占领巴库时,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十月革命后,在周边开采。后因气源枯竭,火庙的永恒之火停止了燃烧。据说这里也是印度教圣地,熄灭后,印度教徒全走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印度女总理英迪拉甘地访问苏联,提出拜访火神庙。苏联修复了废弃多年的火神庙,点燃了火堆,英迪拉甘地访问后非常满意,就是现在看到的这样子。但那火,其实是从远处,用管道接入的天然气烧的。
院子里,有个露天的火堆,在庭院里静静地燃烧。
院中心,有座四面拱门的石塔,就是最神圣的“火神庙、火祠”。一直吸引着众多教徒和游客慕名前来,并被视为朝圣地。
这是在旁边博物馆里,拍的火神庙,四角的柱子上,也燃着圣火。跟院内的火神庙一样。
广场四周的低矮石屋,现改成博物馆,展示与拜火教、火庙等有关的介绍。因为是文盲,只能随意拍几张。
从小石屋往外看火神庙。
在外面的大院,周围是一圈商铺、餐饮的围廊。
游客的“留言处”。
据说,没去过圣山(火焰山)、火神庙(火祠),就等于没去过巴库,更没去过阿塞拜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