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2024-07-03 14:07:38)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作者:xiaojian

四月芳菲,风和日丽。党总支组织了一堂行走的党课——参观黄炎培故居。

黄炎培故居即浦东新区川沙镇的名宅内史第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走出过多位名人的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内史第称沈家大院,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1832-1873)的上于清道光年间所建。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便将沈家大院修缮后改名内史第“内史”取其官名,“第”乃宅院之意。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内史第全景老照片(借用自网络)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门楣上的“内史第”

沈家大院怎么会是黄炎培的故居呢?原来黄炎培的祖母、外祖母是沈树镛的同胞姐妹,也就是说,黄炎培的父亲和母亲是姨表兄妹,在那时,人们并不忌讳近亲结婚,反而认为是亲上加亲呢。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在内史第出生或居住过的名人,除了沈树镛外,还有中国毛巾业先驱沈毓庆,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及其弟、妹,音乐家黄自,著名学者胡适等。

如今,这里挂牌为“黄炎培故居”,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匾额上的字为陈云题写/雕像座基上的字为赵朴初题写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黄炎培(1878.10.1-1965.12.21),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教育家、新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黄炎培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特别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黄炎培在内史第生活了二十多年,在这里经历了失去双亲的痛苦、家族呵护的温暖和读书明理的成长。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黄炎培自幼在东野草堂读书

从黄炎培的两幅字中,可以看出他为人处事的原则。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另一幅是“中华民纪卅二年对日抗战第六年五月,四儿大能将赴英实习工学”时,黄炎培“写我平时所为座右铭”“立身处世因之有得也”——“事闲莫荒 事繁莫慌 有言必信 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 肃若秋霜 取象如钱 内圆外方”。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19057月,蔡元培请黄炎培到家里,诚恳而庄严地问他:你愿不愿意加入同盟会?黄说:刀下余生,只求于国有益,一切惟师命。从此正式成为中国革命同盟会会员。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理事长,主张对教育进行改期,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1918年,他又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以“敬业乐群”为校训,以“双手万能”为校徽,提倡手脑并用,注重实践。中华职业教育社从1917年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为止的32年间,黄炎培先后主持创办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和重庆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并先后出版过120多种书刊,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黄炎培为他所创办的小学题写校训

今天,黄炎培最为人熟知的故事,莫过于他与毛泽东的“窑洞对”。19457月,黄炎培应邀走进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他引用《左传》《中庸》等典章,提出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给共产党出了一道考题。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庄重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延安归来后,由黄炎培口述、其妻姚维钧女士记录并整理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使“窑洞对”的历史佳话以文字形式流传于世。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封面左上角是黄炎培之子黄大能和儿媳倪因敏的名字。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1945年至今,近八十年过去,中国共产党还在认真地做着这道考题。

 

1890年,内史第沿街西厢的三间房里,迎来一家租客——宋耀如夫妇,也就是宋庆龄的父母。

宋耀如为什么会来到川沙呢?原来,18894月宋庆龄的外祖父病故,外祖母徐氏回到了川沙中市街上的老家。宋庆龄的母亲为了能随时看望照料母亲,便和宋耀如带着宋蔼龄返回浦东。但按照川沙当地的风俗,出嫁的女儿一家是不能住回娘家的,因此他们选中离倪府老宅相距不到200米的内史第,租住西侧面向南市街的三间沿街房。定居内史第后,宋耀如停止巡回传道,于内史第开设福音堂,在川沙地区传教。宋家在此生活了十余年,直至1904年迁往上海市区。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福音堂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内史第中宋家的照片墙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中市街倪家老宅和宋庆龄幼年读书处

因为这里也是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所以展览中专门有一部分内容是“宋氏家族”,展板上写着:“宋庆龄出生于此,宋子文、宋美龄也在此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但网上众多文案说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均出生于此,理由是姐弟四人分别出生于1893189418981899年,而宋家离开内史第是1904年。到底哪个说法准确?

 

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1904-1938),也是从内史第走出的名人。1930 年,在美国学成归国的黄自应上海国立音专(现上海音乐学院)校长萧友梅的聘请,任该校教授兼教务主任。他以耶鲁大学留学时期所收集的教学资料和试卷样本等作为模板,帮助国立音专快速建立起了自己的教学体系。在他短暂的人生中,培养出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丁善德、江定仙等众多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人才,被誉为“中国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直至今日,上海音乐学院专家楼旁的黄自塑像前,仍常有摆放的鲜花,常举行纪念活动。(照片借用自网络)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黄自于1929年创作的交响序曲《怀旧》,曾被认定为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交响乐作品,但随着学者们的不断研究、挖掘,找到了更早的,由萧友梅创作于1916年的管弦乐《哀悼进行曲》。虽然《怀旧》不是“第一”,但它在中国交响乐创作史上地位不容小觑。

 

胡适也与内史第有短暂之缘。胡适原籍皖南绩溪县上庄村,祖辈原为徽州茶商,康熙末年,约1715年前后,胡适的高祖胡德江在川沙开创万和茶号,为当地较早的店铺,民间曾有“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的说法。万和茶号离内史第很近,1892年,幼年的胡适与母亲来到川沙,就被安置在内史第一间临街的厢房。胡适曾说过:“我幼时在川沙住过一年,没有印象,但以后听母亲说,川沙是个鱼米之乡的好地方。”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胡适出生于189112月,与母亲居住在内史第是1892年,所以说是“幼年”或“幼时”。但展板上写“此处为胡适在沪求学时居住的卧室”,显然是不对的。

 

距内史第咫尺之遥的南市街、中市街,可能是川沙古镇的中心,青石板路,白墙黛瓦,木雕门窗,红灯笼高挂,既古色古香,又一派祥和。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中市街街口有一座牌坊,正面写着“彪炳千秋”,背面写着“御倭功赐”。这又是个什么故事呢?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据明万历《仰德祠碑记》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在沿海入犯朝廷征集诸路兵马数十万抗倭,因不熟地理水性,遇战必败。太学士乔镗则向幕府建议,堵塞倭寇出入的川沙洼口,并在老护塘外开挖深壕,以阻隔倭寇。幕府采纳,并让乔镗负责督办。浚壕时,乔镗亲备畚锸,与民同甘共苦,深壕终于挖成倭寇前来不能迳自渡濠,而护塘以内的军民得以准备,故倭寇每次空手而归。

牌楼正面有两行小字:“明嘉靖末为御倭有功而赐金绮冠带诰赠奉政大夫乔镗建”,旁边有更小的字说明“公元二零一三年重建”。具体哪一年建的?谁出资建的?谁重建的?不清楚。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川沙古城墙公园,是与内史第隔街相望的一座很小的公园,园内有一段明代遗存的古城墙。史料记载,川沙古城墙于明嘉庆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造。建成的古城墙长2500米,高9米,基宽10 米。城墙上有炮台、垛堞、军需城楼、吊桥等防御设施。与古城墙匹配的是人工挖掘的护城河,河深5米,河宽36米,环绕古城四周。

如今公园内保存的古城墙仅百米左右,上有一座魁星阁和一个炮台,不知是不是原址保留的。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古城墙上还有一座岳碑亭,亭上一副对联:精忠报国挽狂澜,保大宋江山半壁;片石书碑题绝唱,存忠臣武穆孤吟。亭中一碑,一面刻着岳飞的一首诗:“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另一面刻着勒石竖碑的来龙去脉:南宋名将岳飞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舞剑阁书诗,赠狂学士李梦龙;后来李到浙江天台山为僧;明嘉靖年间,该手迹由李的后裔、僧人了心携来川沙种德寺;清道光十二年勒石竖碑于种德寺内;同治十二年移碑至观澜书院并建亭(现址);后又几经毁而复建,最终,“一九八七年,邑人陶伯育先生重建碑亭”。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行走古镇~阅读历史
一个曲折、生动而感人的故事。但根据宋史研究会的研究,岳碑上并非岳飞真迹,而是假托,诗的内容及墨迹都与现存其他岳飞手稿不同。而且“墨迹上提到的李梦龙,史籍上很少记载,台湾出版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只有《闽中理学渊源考》有此人,为仙游人,林立之门人,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与岳飞时代不相符合。因此只能说此人无可考。”

有点儿遗憾。虽然说岳碑亭仍是区级保护文物,虽然说碑上文字确实保留自明代,有一定的文史价值,虽然说历代国人对岳飞的崇敬令人感动,但“故事”毕竟不是史实,厚重感差之千里。

 

古镇,老宅,名人,都是历史留下的印记,我们匆匆行走,浅浅阅读,虽是浮光掠影,但点滴积累,也是有收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