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三三)祖家街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三三)祖家街








祖家街在西城区,东起赵登禹路,西到育幼胡同,历史悠久,明代时属河漕西坊,东口河漕上有南大桥通东面鸣玉坊的武安侯胡同,即现在的西四北八条,胡同因大桥得名为大桥胡同。
可是现在只有两个祖家街的公交站牌,没有祖家街了。祖家街这个地名,从清代起已经叫了三百多年了,直到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改成了富国街,定格在公交站牌上的祖家街站,就像一部凝固的史书,记载着祖家街及祖大寿的传奇往事。地名的更改是由于他曾经是“叛徒”,文革前后最容不得这样人的,虽然他不是革命队伍的“叛徒”,那也容不得他!
祖家街的得名是缘于这条街的东口路北3号院,这里曾是明末清初叱咤风云的人物祖大寿的府邸。他曾两次降清,因此,一生充满了争议和传奇色彩。
祖大寿是明末将领,辽宁兴城人,先祖世代守卫宁远。他姐姐是吴三桂的继母,吴三桂是他外甥。他是明末爱国军事家袁崇焕手下的干将,锦州总兵,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因袁崇焕被诬陷入狱,他愤而率兵出关,几经反复,最终降清,降清后任正黄旗总兵。清兵入关后,他在祖家街的宅邸里住了12年,直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病故。他死后住宅改为祠堂,称祖大寿祠。
祠堂坐北朝南,门外有上马石一对。前院正厅五间和东西耳房各一间,后院后寝五间,东西两侧有耳房各两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另有西跨院和花园,西跨院有北房七间,南房三间。青砖灰瓦,雕梁画柱,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古色古香。是典型的清朝官僚住宅的格局。在前院有一座规模很大、极为精美的垂花门,通往后院,在北京的宅院中并不少见。
北京多少宏大的庙宇、华贵的王府被损毁,被拆迁,已经无迹可寻或面目全非,值得庆幸的是祖大寿祠保存、维护得十分完好。现在成为西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清雍正二年(1724)在此设八旗子弟右翼宗学堂,正黄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后改设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时,三中的学生参加了游行,在6月3日上街宣传时,有学生被反动当局逮捕。自此广大学生逐年参加反帝斗争,向政府请愿的“五•四”运动以后革命浪潮急骤上涨,老师也有不少人接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1946年9月,三中的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党支部,还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民联。到1949年2月北平解放,先后建立起三届地下党支部,开展了各种群众活动,团结教育广大同学,扩大进步力量和党的组织,为革命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干部。
北京三中从1912年迁到这里已经近百年了。1913年至1918年,著名作家老舍在此就读。在打通平安大街和扩建赵登禹路时都特意避开了祖大寿祠。1950年改为北京市第三中学。在学校扩建时,特地将新教学楼建在西边,保留了原有的古建筑。现在是传统祠堂与崭新的教学楼东西分列,各得其所。1995年,在原老舍先生读书的教室里开设了老舍陈列室,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亲自剪彩。
2020年,学校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二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学校。学校有8000平方米教学楼、2300平方米的古典庭院文化区、2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800平方米的地下体育场馆。
祠堂前院有一尊石刻雕像,师生们叫作“菩萨骑兽”,这是1998年平安大街施工时在三中后身出土的,石像出土后,被收废品的把菩萨头摘去,校长多次寻找,都无功而返。有一天,他在校办工厂的工人处找到了骑兽的尾巴,努力总算没有白费。因为菩萨的头部已不知去处,无法判断它的具体名称。
三中院内,在祠堂中院摆着一块墓志铭,是2006年三中游泳馆施工时,从地下8米出土的,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唐砖。根据铭文记载,这里葬的是一位祖籍太原的姓王的居士。由于的疏忽,铲车在开挖时将墓志铭铲破,三中将其黏合后和唐砖一起竖立在院中。
时至今日,附近的老住户们说起祖家街仍然记忆尤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