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逛公园—鲁迅公园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逛公园—鲁迅公园
逛公园逛到鲁迅公园,这地小时候没少来,居家距离还真不近。几乎都是走着来的,那个时候叫虹口公园,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高高的山,山顶有个小亭子,我们都喜欢在山下集结,然后一声起跑,蜂拥而上,看谁能第一个到达顶峰的小亭子……如今那山还在,好像低矮了很多很多,就是一个小小的土包而已,那时候怎么就玩得那么开心呢?
最近一两年可没少来鲁迅公园。在我经常去的公园里,此公园人气指数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周边几乎都是成熟的居住小区,居民集中,人气超旺。大连路大门口有个电子统计数据屏幕,假如是正确的话,据工作人员讲,早晨高峰和节假日万位数很轻松就能达到的。
此大门为四川北路。
鲁迅公园是座百年历史的老公园,1886年曾是做靶场,1901年始建虹口游乐场,1906年开放。当时是一处外国侨民活动的体育场所。举办过多次:”远东“运动会。1022年起称为“虹口公园”,1928你才对中国人民开放,1956年将鲁迅先生的遗骨从万国公墓迁葬于此,建造了鲁迅墓园和鲁迅纪念馆。1959 年至1960年扩建了山水风景,正式形成了现在的公园格局。1988年改名为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总面积约22.37公顷,是市区内比较大型的公园。建有全国重点文物鲁迅公墓,以及纪念中日人民友谊的友好钟座和樱花园还有梅园、梅轩等景点,是一座文明遐迩的纪念性综合公园。据说瞬时客流承载量为32000多人次。





在四川北路大门内不远处有十几个雕塑,或站或坐,细细辨别,都是些著名的洋人文豪。在寸土寸金的公园里,即便有洋人在,也挡不住舞客们高涨的热情。喃喃沪语,舞曲音乐,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消停的。也许是习惯了,融入了,也不在乎了,中西结合,土洋交汇,一边是沉思写作的洋人,另一边是手舞足蹈的国人,互不干扰,倒也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鲁迅公园最大的人流来源自公园的舞者们,他们(她们)有组织,有时间,有场地。有交谊舞,有腰鼓舞,有迪斯科,也有广场舞。各自成群成团伙,各自的音乐,互不干扰。倘若你初来乍到,完全可以在边上模仿揣摩,渐渐地融入其间。几十人,上百人的集体行动该有多么壮观。把鲁迅公园称之为“舞者们”的天堂绝不为过。



那是一大片草坪,草坪的尽头是虹口足球场。小时候进入过,那时叫虹口体育场,90年代改扩建成了现代化的专业足球场,距球场数百米之外是鲁迅先生的墓地。



鲁迅先生墓地周边遍植松柏,高大挺拔,一年四季苍翠碧绿,先生的座椅高高安放在基台之上,周围绿草茵茵。路过的游人无不以仰慕敬佩之心向这位文豪巨匠行注目礼。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永远为世人称颂。

改名:鲁迅公园,就是以鲁迅先生为主。先生的墓地自迁入也有半个多世纪了。起码在我的印象中,先生一直都是在这里安坐,静静地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寂静之地。您还别说,公园到处都有歌者舞者,喧嚣声不绝于耳,唯独在先生墓地周边非常安静,静得出奇,恍如隔世。其实上海人都知道,先生有写作沉思的习惯,喜好僻静便于思考。游人怎可能扰了先生的思路,毁了先生的环境。
啊哦,出了这边的门,就是甜爱路,上海著名的爱情街,有关此街,是个话题,以后会展开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