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2024-04-10 11:47:36)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老北京的故事(五四)顺天府学

      顺天府学在东城区府学胡同65号。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为大兴县学。明永乐元年(1403),改为顺天府学。开始是一些和尚筹钱修建的寺庙叫报恩寺。据传明军见到孔子庙都会退避三舍,这些和尚怕刚建好的寺庙被毁,就在院中供奉了一座孔子像,果然避开了战祸。战后这尊孔子像被保留了下来,渐渐变成了一所学校。明太祖时为大兴县学,永乐年间改为顺天府学,由县级的学校,变为市级的学校,是明、清两代顺天府的府属学校和文庙。今天隔着木栅栏的大门仍然可以看到院子里的孔子雕像。

      永乐九年(1411)在学校内建明伦堂,永乐十二年(1414)建大成殿、东西斋舍。宣德年间重建大成殿,配以东、西两庑及戟门,并增建了六斋及食堂。又因原址有文天祥祠,所以在学校西边修建了文丞相祠,明朝万历年间移到了东边。

      现在顺天府学仍在使用,只是名字改为了府学胡同小学。学校内完整地保留了大成殿、明伦堂、奎星阁和文天祥祠。

      顺天府学坐北朝南,建筑分为东、西两路,按左学右庙之制。西路建筑有棂星门、泮池、乡贤祠、名宦祠、大成门和大成殿。东路建筑有大门、二门、官厅、祠殿、仪门、明伦堂、斋舍和魁星阁。顺天府学为研究明、清时期顺天府学的历史、教育制度、科举状况等领域,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1984,顺天府学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朝时期,此处为太和观。明洪武初年,太和观改建为大兴县学。明永乐元年1403),大兴县学改为顺天府学,大兴、宛平县学附于顺天府学。明永乐九年(1411),顺天府学建明伦堂东、西斋舍。永乐十二年(1414),建大成殿,明伦堂后建学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顺天府学东半部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顺天府高等小学堂更名为左八旗小学堂。民国十二年(1923),又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再度更名为北平市市立府学胡同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市三区第一中心小学。1958年,更名为东城区第一中心小学,后改为府学胡同小学。1967年,改称继红小学。1978年,恢复府学胡同小学名称。

      1999年,府学胡同小学对顺天府学的改建中,出土了12顺天府学石碑,碑文记载顺天府学的修建缘起、建筑规制、教学管理、营缮修整等方面内容。

      2000年,府学胡同小学在顺天府学原址上进行原貌复建。2006年,将1999年出土的12通顺天府学石碑移入大成殿西配殿,并作为府学石学府开放。20235月,府学胡同小学内府学石学府改陈并更名为府学石刻博物馆。

      顺天府学坐北朝南,建筑分为东、西两路,按左学右庙之制。西路建筑有两进院落,正门为棂星门,面阔三间,四柱三楼木牌坊式。第一进院落位于棂星门内,棂星门北面为椭圆形泮池,池上架三座石桥。西侧为乡贤祠,坐东朝西,面阔三间;东侧为名宦祠,坐东朝西,面阔三间。泮池北侧为大成门,面阔三间。大成门内为第二进院落。大成门北为大成殿,是西路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庑殿顶,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东路建筑大门面阔三间,硬山顶。大门北面为二门,面阔三间,硬山顶。左右官厅、祠殿各三间。仪门在二门北面,门内有明伦堂,面阔五间,为讲学之所。明伦堂两侧为斋舍。明伦堂之东是魁星阁,为六角二层阁楼。

      大成殿是西路的主体建筑,为正殿,面阔五间,庑殿顶,灰瓦绿琉璃剪边,有花心。斗拱三踩单昂,旋子彩画,中间三间为隔扇,梢间为槛窗。殿前东西庑为五间悬山,用一斗三升斗拱。殿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明伦堂在东路仪门北,面阔五间,为讲学之所。魁星阁在东路明伦堂东,为六角二层阁楼。这两处建筑都是2000年在原址上原貌复建。

      顺天府学为研究明、清时期顺天府学的历史、教育制度、科举状况等领域,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文天祥祠,又称文丞相祠,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1984年对外开放,是明清两代祭祀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祠堂,旧址为文天祥被囚于大都时的土牢。祠堂坐北朝南,是一座由大门、过厅、享堂组成,面积近600方米的两进四合院。过厅为文天祥生平展,堂屋中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等展品,院中有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亲手种植。

      1979年,文天祥祠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