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三二)紫竹院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三二)紫竹院
紫竹院现在是紫竹院公园,在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5号,因园内西北部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得名。北京人几乎都知道紫竹院公园,可是知道紫竹院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紫竹院历史悠久,远在公元三世纪,这里曾是古代高粱河的发源地,是燕京的重要水源之一。金代大定二十七年(1159)开始,向上游开挖河道增辟水源,此地就成了一个蓄水湖。流经园内的南长河,是元代修建的通惠河上游河道,在高粱河上游筑人工河即今长河,蓄引玉泉山水为湖;广源闸则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明代,为使帝后龙舟不受广源闸所阻直驶西郊,就在南长河的南岸开凿一条河汊子,以利大船往来,紫竹院就是当时绕行御舟河汊子的别港。明代万历五年(1577),“慈圣皇太后”在湖北岸兴建紫竹院庙宇,在广源闸西边兴建万寿寺,随着将紫竹院的庙宇纳入万寿寺,这里就成了万寿寺的下院。清代这一带设有行宫和码头,皇室人员乘船去颐和园经过这里。清乾隆年间在紫竹院一带修建江南水乡风光的芦花渡,俗名“小苏州芦花荡”,还将南岸明代所修万寿寺下院,更名为“紫竹禅院”。另在寺西侧修行宫,原有匾为“福荫紫竹院”,清朝乾隆还赐名为“紫竹禅院”,紫竹院由此得名。后来湖泊逐渐淤垫,此地也陆续被权势霸占,成为私人庄园。
据这里的老人称,万寿寺庙墙上有一幅紫竹图,惟妙惟肖,很受喜爱,进而以紫竹为名,就有了紫竹院的名称。
紫竹幼苗绿色,一年后杆部逐渐出现紫斑,最后全部变为紫黑色。紫竹原产中国,南北各地多有栽培,在湖南南部与广西交界处尚可见有野生的紫竹林。多栽培供观赏;竹材较坚韧,可制作小型家具、手杖、伞柄、乐器及工艺品。
1900年遭八国联军洗劫,辛亥革命后上述景观基本荒废。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整修,1952年开始扩建湖面,挖土堆山,修筑桥梁,整铺道路,种树栽花,营建楼阁,在中山岛上建“揽翠亭”居高临下,全园景色尽收眼底,中山岛的西北部是明月岛,有新建的月榭,水榭上的“问月楼”是一个双层浮白色的水上中,给人们以庄重、宁静之感。
1953年建成公园,仍以“紫竹院”名之。紫竹院已成为以竹为主的竹景公园,尤其以紫竹为最有名气。全园占地47.35公顷,其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格局。它是一座幽篁百出,翠竿累万,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
1954年公园对外开放,定名紫竹院公园。此后,再度深挖紫竹湖,逐步兴建新景观。
1958年,紫竹园疏浚河湖,在石中山岛上建揽翠亭,在明月岛旁建双层水树,曲桥回环。并从南方引来各种各色竹种,尤其是紫竹。当然也顺便栽种了大量的旱园竹、青竹、翠竹、斑竹、石竹、寿星竹、金镶玉竹,并以竹造景,建成了双紫竹溪、枣园竹居等景区,尤其以紫竹为最有名气。
1987年建成“筠石苑”等景区,始成现有格局。直至今日,紫竹院公园内西北一带还有“紫竹院”庙宇的遗址,特别在古庙旧址上种了成行紫竹,茎为紫褐色。
公园缀石嶙峋精心安置,亭廊轩馆错落有致。先后获得国家4A级景区、北京市首批历史名园、首都文明风景旅游区等荣誉称号。
紫竹院立意传播竹文化,设计精邃,布局新颖。模山范水求其自然,掇石嶙峋精心安置,亭廊轩馆错落有致,修竹花木巧布其间,举目皆如画,四时景宜人。春暖风篁百花舒,夏荡轻舟荷花渡,秋高芦花枫叶丹,冬日瑞雪映松竹。公园中部有青莲岛、八宜轩、竹韵景石、明月岛、问月楼、箫声醉月;西部有报恩楼、紫竹垂钓;南部有澄碧山房及儿童乐园;北部的筠石苑为后来所建,黛瓦、棕柱、白粉墙,飞檐、翼、花漏窗,小桥流水竹片片,花木扶疏山水旁,独具江南特色,内有清凉罨秀、江南竹韵、竹深荷净、友贤山馆、绿云轩、斑竹麓诸景,均以竹为主题。
2006年7月起,免费参观,您想看紫竹随时可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