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二二)崇元观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二二)崇元观





崇元观在西城区新街口和赵登禹路丁字路口的西边一点,我从小就只闻其名未见其面。如今地名没了,地方也往西挪到教堂对面了,改叫“新开胡同”了。
从西直门城楼到新街口全长约四里地,这条大街在明朝时称为西直门街,民国后改为西直门内大街。
相传,明朝司礼太监主持修建崇元观时,在这里藏匿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以供后人修缮道观用。于是就有“里七步,外七步,观儿倒,观儿修”的民谚,流传了几百年,多少人前来寻宝,也没见过挖出一两银子来。崇元观清末被毁,很多人来此挖宝,加速了崇元观的破坏。民国年间拆掉此道观盖楼挖地基时,连个铜钱都没挖出来。
早年间此地界归明朝日中坊管辖,清朝归正红旗管辖,在这片区域里既有明朝的草料场和火药局,也有清朝的王爷府和洋人的教堂。最有名的就是明朝修建的“崇元观”,虽说这座道观早就荡然无存了,但它的名字却流传下来了,早年间途经这里的有轨电车的售票员都会响亮的报出站名“崇元观”到了,现在则被无轨电车的“新开胡同”所取代。
崇元观本名是崇玄观,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明朝的皇帝们大都喜爱道教,整天做着长生不死的美梦,这和开国皇帝朱元璋尊崇道教有关。明朝崇祯年间皇帝派司礼太监曹化淳仿照武当山道院的建筑样式在京城西北修建了这座道观,名字就叫崇玄观。主体建筑有石桥、牌楼、山门、玉皇殿、三皇殿、三清殿和偏殿等建筑。这座道观占地极广,东至东新开胡同,西至后章胡同,南到西直门内大街,北达新街口四条。
崇玄观是皇家的称呼,老百姓则称为曹老公观,老公也是北京人对于太监的称呼,也有称呼公公的,文章中的词语就是宦官。千万不要和当前的老公混淆了,可不是丈夫!那时,还有这样一句粗俗的歇后语,老公骑骟驴——缺鸡巴少蛋。明时皇宫里的太监笃信道教都是三清派,他们常常以道家自称,每年都有许多体弱多病的老太监被送到此颐养天年,崇玄观里面真正修行的道人并不多,自称为道家的老太监到是不少,一座名副其实的老公观。
崇元观建于明代,为大太监曹化淳所建,俗称曹老公观。据说,当年该庙规模壮丽,法相庄严。前有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有乾隆御题“神霄辑瑞”匾额;中有三皇殿,亦悬乾隆御题“统纪权舆”。后有三清殿,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还悬有乾隆御题:“道德开宗”。但是乾隆三十三年(1769)重修之后,再无人继修,以至到清末殿宇坍塌,墙垣不整,神像零落,殊无可观。唯门上绰楔子书:“三界圣境”清晰可辨。前院有两座碑,左边刻有乾隆御制七律二首,右无字。后殿有一铁香炉,乃明代万历辛卯年造。中殿有一铁香池,乃崇祯九年管理御马营太监孙继武等造。仅此而已,余皆不存。传说,谓三清殿上有金质五供,可惜后继道人不识,以至旁落他人之手。先人重修庙观的一片苦心,竟然落空。
明、清两代,该庙系西城较大的定期庙会,旧历每月初一、十五开庙两天;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开庙半个月。庙期,百货杂陈,游人络绎不绝。灯节,晚间还办有“奇巧花灯认不明”的大型灯会。
清末,该庙彻底成为废墟,庙会亦随之冷落。《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庚子以前,殿宇皆圯,无人继修,故鲜有人知者。”民国以后,即无庙会,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党当局在原址建立了陆军大学。
这座清末民初的建筑的曾经的名字有:民国时期的陆军学堂,日伪时期的宪兵司令部,光复后是国民党的军统局,解放后是北京市机械局,北京女十中,西城师范,最后改为新街口中学。1997年又在原址建成了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现在您能看到的就是一座现代的教学楼,既没有“观”也没有名字,如果非想知道,就得去史书上去翻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