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二五)苹果园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二五)苹果园




苹果园在石景山区距离天安门15公里的西山脚下,历史颇为久远。
明朝张爵所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苹果村”的记载。而此书作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至少在四百多年前,这一带的农户就栽植果树、嫁接苹果,已成气候。苹果村的位置,在平坡山脚下。当时属宛平县管辖。《顺天府志》载《阮旻锡燕山纪游》:“石经孤峰特立,洞皆凿石而成,最上为金阁寺,有塔,宜远眺。东南行至林衡署,有古松数百侏,参错平野间,盖先朝果园也。”这也是早年对苹果园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担任宛平县知县的沈榜作《宛署杂记》称:“平坡山,一名翠微山,山脉发迹香山,折而东,忽开两腋,中有平地,故名平坡。登之则极目平原,百里草树在目,每春秋之交,晴雨初歇,烟云变幻,金碧万状。”如今的苹果园街道办事处及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就在这个“金碧万状”的世界。
然而民间也有传说。相传明朝的时候,有柳姓太监为了出宫后有个落脚之处,便拿出全部积蓄在此购置百余亩土地,并雇人种植了梨、桃、苹果、杏等各种瓜果,因位于京城之西,当初称西果园。也许是因为水土的关系,所种植的果木以苹果树的长势和收成最好,而其他果树却很少见收成,于是他吩咐将收成不好的果木都砍掉,只种苹果,于是京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苹果园,西果园也就被改成了苹果园。十年后老太监离开紫禁城,便在此居住,再以后宫里有太监出宫的,也到这里落脚。
数百年后,这一带的苹果园逐渐消失,变为农田,但这个地名却已经叫开了,依然以苹果园相称,没有改变。
苹果园地区占地面积13.8平方公里,早年苹果园地人口稀少,农户多以经营干鲜果品为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农林业生产,当地农民每年向城市供应苹果、梨、桃、葡萄等干鲜水果数十万公斤。
苹果园,素有一溜沿边府之称。这一带有多处称为王府的地名,诸如金王府、雍王府、申王府、西小府、刘娘府等。这里的王府,并非人们按常理所说王爷的府第,而是皇家的陵地,明代王爷坟以府相称,埋葬的多是年幼早逝皇太子、亲王、公主和王妃。如在八大处迤南有金王府,原是明泾简王和王妃的墓地。泾王朱祐爵,明宪宗第十二子,弘治四年(1491)封,弘治十五年(1502)就蕃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嘉靖十六年(1537)去世,泾王妃曹氏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弘治十三年(1500)与泾王成婚,嘉靖九年(1530),七年后,同泾王合葬翠微山。《宛署杂记》称:“宪庙子曰泾简、王妃曹氏葬金山”。金山通常指的是瓮山以北的山脉。但为什么《宛署杂记》的作者沈榜把翠微山说是金山呢?这是因为古代人所称的金山是泛指今颐和园以北的金山和今香山、万安山乃至石景山地区诸山的。这些王府的阴宅十分讲究,通常都有地宫、宝顶,有的地面上还有石碑、石人、石马。王府墓地占地面积很大,几成林木果园,守望墓地者众多,逐渐形成了村庄。近年,文物工作者在金王府出土了泾简墓志铭,并将其入藏于五塔寺的北京石刻博物馆。然而地图上标注的为什么是金王府呢?这是因为泾王府之“泾”与“精”谐音,人们听不习惯,久而久之便讹为金王府了。正因为这里有众多的王府墓地,前些年还出现了盗墓的刑事案件。
上个世纪50年代首钢公司在此兴建宿舍区,60年代后期修建地铁时,又在这里设置了苹果园站。随着地铁的开通,往来的人们越来越多,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虽然人们都知道这里有个苹果园,但是苹果园的来历却是绝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
目前,北京最大的城市客运枢纽正在拔地而起,集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规公交于一体的开发模式,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将在2024年年底前竣工验收并全线对外开放。
看似寻常的一个地名也藏着这么深厚的历史传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