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五二)王府井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五二)王府井
王府井在东城区王府井步行街北头。靠近金鱼胡同、王府井大街、同福夹道和灯市口大街。
王府井,和哪个王府有关,又是哪口井呢?据《明成祖实录》载,这里被称十王府、王府街,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地名因此而得名。
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数1258眼,大多水质咸苦,只有极少数甘甜,能饮用的不多,而十王府井则在甘冽可用之中。光绪三十一年(1905)重新厘定地名,因街上这眼水井甘冽甜美,遂定名为王府井大街,一直沿用至今。清代《乾隆京城全图》和民国二年(1913)《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均绘有一眼井,井并明示位于此处。
甜水井资源奇缺,非常珍贵,清朝八旗兵营派专人对甜水井管理和维护。民国政府,仍有人控制着水井行业。老百姓打不起井,打出的井水都是苦涩的,只能洗衣服、做饭,饮用水得去卖,我们也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推着水车卖水的人,其实卖的水也不过是相比之下苦涩味道淡一些,王府街旁西侧这口远近闻名的甜水井,其实就是无色无味,并不甜,只是相对苦涩而言,不苦罢了。
这眼井上世纪二十年代被湮没,1998年王府井大街整修改造时被发现,1999年,特地用铁链子围起来起一个泛着绿锈的铜井盖予以保护,井盖上记载着王府井的缘由。
井,是这条大街的根。这眼甘冽甜美的水井就在现在王府井大街北口、懋隆首饰店侧门前。昨天的“王府井”只是一个记忆的符号,今天的王府井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许多美妙的故事。
辽、金时代,王府井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只有十几户人家,人们在此种地种菜,没有店铺,也没有集市。元代以后,人烟逐渐稠密,成了当时北京内城的一条重要南北通道。
这条大街始建于元代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辟出了“丁字街”。
为了保障十王府的生活用度,在王府周围陆续开设了很多店铺,米面油蔬菜布匹,样样都有。十王府街还是一年一度闹花灯的地方。百姓们带上家人,约上朋友,聚到这里赏灯、过节。附近有个地名叫“灯市口”,也记录了这段历史。
明朝灭亡后,王府逐渐衰败,这里逐渐成为镶白旗的势力范围,清朝的权贵们陆续在这里修建住宅,并改名为“王府街”。
1914年,北洋政府着手道路改造。王府大街不仅被拓宽,还铺设了沥青,整条街道成为示范街道,焕然一新,更加整洁美观。
1915年,北洋政府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把这条街划分为三段,北段称八面槽,中段称王府大街,南段因有一眼甜井,与王府合称,这条大街更名为“王府井大街”。这些都是史料上记载的。
文革时期,曾一度改名“人民路”,最终还是修改回“王府井大街”。
在王府街上,最著名的就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王子爱新觉罗·多铎的王府了。在附近居住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多铎王府被拆除的过程中,施工队在地下发现了很多大坛子,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金银珠宝和各种首饰。人们猜测,这应该是王府的先人们之前埋起来的。如果王府的后人们之前知道这些宝贝,王府或许还能保留下来。也不至于把王府以12.5万美元卖给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拆除后在原地修建了一所医学院,还有协和医院。只剩下守护在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它们见证了这座百年王府的繁华、衰落和灭失。
2010年,“王府井”的牌匾悬挂在北京饭店新楼南墙。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应该完了,可是还有更古老的遗存呢:1996年南口的东方广场施工,发现了旧石器晚期距今2.5万年的文化遗址,距地表12米,有两层灰褐色文化层,表明古人类曾在王府井地区生活、栖息,在约2000平方米的面积上,发现了两千多件文物,这也是首次在国际大都市中心发现了古人类文化遗存。话又说回来了,这两千多件文物放在哪儿了?什么时候让老百姓瞧瞧哇?到现在快30年了,连个影儿也没看见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