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五三)潘家园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潘家园在朝阳区西南部,它与南磨房、十八里店以及丰台区交界处,东侧临近华威路,西侧紧靠潘家园路,南边有松榆北路与之相邻,而北面则与金松街道接壤。此外,潘家园地铁站位于潘家园路与松榆北路(东西向)及东南三环南路、(南北向)交叉处的潘家园桥西南侧。
解放前,这块地被称作潘家窑,跟护城河东边不少的砖窑瓦厂一样,只是窑主姓潘,就取名潘家窑,由于窑主经营得当,鼎盛时期同时雇佣两三百人在此处工作,人来人往的很是热闹,
早年间在护城河东边有不少砖窑瓦场,潘家窑是其中的一家,因窑主姓潘,于是窑场以窑主的姓氏而得。据传这潘窑主是位山东济宁人,年过五旬,原是烧琉璃瓦出身。当初来到这里,他本想开家烧制琉璃瓦的窑场,但烧了几次之后,便不再烧了,因为这里的土质疏松,不宜烧制琉璃瓦,于是改烧小方砖。当时这一带有七八家砖窑,彼此竞争很激烈,潘窑主初来乍到,又是改行烧砖的,所以生意一直不好。但他不想放弃,因为他看准了这里临近京城,地理位置好。于是他私下里在各个窑场转了几天,回来后就有了主意,一是要提高砖的质量,二是在经营上下工夫。
他先是严格把好每一块砖的烧制环节,绝不偷工减料,所以烧出的砖成色好,光洁度高、硬度很强,不易破碎。同时在销售上,他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当时卖砖是以“丁”为单位,一“小丁”砖是二百块,一“大丁”砖是八百块,但他在码砖时,一“小丁”要码二百二十块,一“大丁”要码八百五十块——价格上与别的窑场差不多,可数量上却暗自比别人多了一些。同时又雇了三辆马车,凡买主在十里地之内的,一律免费送砖上门。一些买主在他这里买了几次砖后,就发现他的砖不但质量好,而且数量比别的窑场多,还能免费送货,便经常来他这里买,不到一年的工夫,潘家窑场就红火起来,并很快出了名,甚至连一二百里地以外的人也慕名来他这里买砖。于是这潘家窑场越开越大,据说最多时有二三百人在这里干活,车进车出的,很是热闹,而另外几家窑场因经营不善纷纷倒闭。而倒闭的几家窑厂人们便在潘家窑附近定居,慢慢形成村落,便依窑场之名,得地名潘家窑。
潘家园的鬼市,始于清末民初,早些年大户子弟出卖祖传珍宝字画,要保护隐私,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就选择鬼市,这种市场通常三更开市,天亮收摊,当时照明条件有限,买卖双方谁也看不清谁,也不吆喝,天亮收摊,极大的保护了卖方的隐私,所以后来有些来路不明的古玩也在这里出售。就这样,鬼市成了一个可能捡到宝的地方,花很少的钱却买到了很贵重的东西。
民国后期,这一带的土被用得差不多了,只留下许多大水坑和洼地,于是潘家窑暂时关闭,不久便迁到了房山一带。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这里的水坑和洼地被逐渐填平,开始建设居民区,几年的时间出现了一大片,并以“潘家窑”名而称之。没多久,人们觉得不雅,因为老北京人将妓院叫“窑子”,所以就改为“潘家园”,这个“园”字,便是“家园”的意思,并将附近新修的道路称为潘家园路。
1985年以后,这里的鬼市逐渐恢复,陆续有了上百个摊位,这种野市也很少有人监管,只有联防队员来管一下。就诞生了潘家园最早的一批财富机会,很多老北京人把家里的老家具拿出来贩卖,这些家具后来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同时还有买卖旧邮票的,等北京邮市开了以后,转手就是几十倍的价值。
潘家园这个并不知名的地方,随着古玩市场的红火,便成了收藏爱好者“淘宝”的好地方,也使潘家园的名声家喻户晓。在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旧货市场,短短几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宝者和游客。后来在修建三环路时,在潘家园东侧修建了一座立交桥,便得名“潘家园桥”。而今,“潘家园”已不只是一个街道或一个地域的名称,几乎成为古玩市场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