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六)神仓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六)神仓
神仓在先农坛里,是一座设计精巧、结构坚实的粮仓。因存放明清皇帝“一亩三分地”收获的粮食,供皇家坛庙祭祀神灵专用,故称为神仓。
神仓与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汉时期,炎帝神农氏称呼被正式确定,祭祀神农氏也被列为国家祭典,出现了在先农坛建造神仓的尝试。
隋代有对神仓的明确记载,《隋书》上说“播九谷,纳于神仓,以拟粢(z)盛”,表明神仓已专用。《新唐书》关于“籍田之谷,敛而钟之神仓,以拟粢盛及五齐、三酒,穰槁以食牲”的表述,说明唐代神仓的功用趋于完善。
宋代典籍对神仓的描述更为具体,图文并茂。神仓主体为圆筒形,屋顶为斗笠形,正面有木质通气窗,已具备后世神仓圆廪的基本要素。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圆廪粮仓建筑,墙身由草拌泥、泥砖、烧制砖演变为石质、木质等,屋顶也由树皮瓦、木质瓦发展为石片瓦、烧制瓦等。
北京的神仓建造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在今天先农坛神仓的东侧。当时皇城还建有恒裕仓,贮存西苑农田的粮食,供皇家祭祀使用。明隆庆元年(1567)恒裕仓被废,先农坛神仓成为皇家祭祀专用粮仓。
清乾隆年间,先农坛神仓进行了迁建。原神仓西侧为旗纛(dào)庙,是祭祀军旗兵器、祈求战争胜利的场所。乾隆十八年(1753),清乾隆颁旨修缮先农坛各处建筑,他下令拆除旗纛庙,将神仓移建于此。实际上,只拆除了前院的旗纛殿和燎炉,改建为神仓,后院的三座建筑被保留下来,成为神仓院的一部分。至此,神仓建筑群形成前后院的新格局。并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成为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微缩景观。
整个神仓院为长方形,东西宽41.2米,南北长83.4米,总占地面积3436平方米。院内建筑呈轴线对称分布,从南往北依次为山门、收谷亭、圆廪、祭器库,左右两侧分别建有碾房、仓房、值房。圆廪(ln)后的卡墙将神仓院分成前后两进,中间以圆门连通。
圆廪是神仓院的核心建筑,专门存储碾磨好祭祀神灵的粮食。圆廪为圆筒形木质粮仓,屋顶为单檐圆攒尖顶,覆盖绿剪边黑琉璃瓦。圆形建筑台基为一层,上置檐柱八根,柱间用弧形木板拼接成墙身,南设四扇隔扇门,正南有台阶五级。室内地面铺设方砖,其上设置高五寸、宽四寸的地梁,上铺木地板,形成高约0.56米的防潮层。圆廪直径8.6米,建筑面积约47平方米。
圆廪南边的收谷亭,为四角尖顶方亭,同样覆盖绿剪边黑琉璃瓦,南北各有三级台阶,四面敞开便于晾晒谷物。收谷亭与圆廪神仓东西两侧,共有面阔三间的配殿四座。北边两配殿为存放耤田收获谷物的仓房,顶部正中设有悬山式天窗,通风换气,防止发霉;南边两座配殿为筒瓦硬山顶的碾房,碾磨谷物,贮存于神仓。
后院正中为祭器库,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专门存放皇帝亲耕耤田的农具。祭器库两侧院墙上各辟有一扇角门,角门南侧各有一座东西向值房,常年有人驻守。
神仓院规格较高,四周绕以绿瓦红墙,南山门为砖砌无梁殿形制,面阔四丈二尺一寸,进深一丈六尺七寸。三间拱券门上饰有纵九横九共81颗鎏金铜门钉,尽显皇家建筑的尊贵。根据清代典制,门钉数量及材质视官职品级高低而定。皇家建筑门钉数量一般为纵九横九,亲王府邸为纵九横七,世子府邸为纵七横五,公爵府邸为纵横各七,侯爵以下至男爵为纵横各五,平民百姓则禁用。门钉的材料,皇家建筑可用铜制,其他官员只能用铁制。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明清时期,先农坛神仓主要承担着为皇家祭祀提供谷物祭品的职责,用来祭祀天、地、日、月、太庙、社稷、先农、先蚕诸神,以及历代帝王、至圣先师孔子等。清代祭祀时,提前准备牛、羊、猪、鹿、兔等牺牲,并用神仓里的神米做成米饭,放入陶簠(ln)、陶簋等祭器中,作为供品备用。
神仓存贮神粮,须经过严格的流程。耤(jí)田里的谷物成熟收获后,先在收谷亭里晾晒,除去水分,带壳存入仓,可以防止虫蛀和霉变。使用前,再把谷物送到碾房碾去外壳,存入神仓,以备祭祀之用。
在长期的存储实践中,找到了解决防潮、防腐、防蛀的办法,即在圆廪、仓房、收谷亭等建筑物梁架上,绘制雄黄玉旋子彩画。这种彩画是由清式建筑彩画演变而来,以黄色为底色,饰以青绿色相间的旋子花瓣,勾勒墨色线条,不沥粉,不贴金。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所用颜料由雄黄和樟丹调制而成。
雄黄玉即三硫化砷,雄黄是含有毒矿物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释放到空气中,抑制细菌滋生,防止虫害袭扰。樟丹系用铅、硫黄、硝石等合炼而成,亦具毒性,有防潮、防腐、防虫的效果。这种彩画既有装饰美观的作用,又利于神粮的长期保存,充分展示了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为了便于通风换气,防止谷物发霉,在仓房上都开有气窗。
清朝灭亡后,古代祭祀逐渐淡出舞台,神仓也结束了使命。2023年8底,有报道称将择期开放,这是神仓建筑群与世隔绝了二百多年后第一次向观众显露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