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九〇)阿拉善王府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九九〇)阿拉善王府









阿拉善王府在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毡子胡同7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府主的名字不同,曾被称为罗王府、塔王府及达王府。现在就连许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不清楚这个王府。
毡子胡同,形成于清代初期,属于镶黄旗,曾叫“厂门口”,早年这里是慈恩寺旧址,也曾是皇家仓储之地,故称“厂门口”,宣统年改为“毡子房”。毡子胡同全长92米,南段为南北走向,因胡同西侧有阿拉善府,在府的北侧胡同顺势变成东西走向,然后向北拐,直抵大翔凤胡同。胡同西侧是阿拉善府的大墙,东侧是四合院,全胡同就十个院。有红学家认为阿拉善王府和恭亲王府为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
阿拉善旗是清朝不设盟的中央直属旗,地位十分重要。蒙古阿拉善霍硕特旗能征善战,多次协助清政府平息准葛尔诸部叛乱,深得清廷器重。康熙四十三年(1704),将女儿和硕公主嫁给阿拉善旗长阿宝。阿宝平息叛乱屡建奇功,康熙五十四年(1715)拨银五千两为其修建阿拉善王府。
王府由东西两院及后花园组成,面积不大,仅有一百余间房。远没有相临的恭亲王府那么气派,也没有严格遵循清代的王府规制,因而显得随意自然,但非常精致又很有特点。
王府整体坐北朝南,建筑分东西两路。东路为主要殿堂所在,府门已无。正殿五间,歇山屋顶,筒瓦屋面,正脊两侧为烟囱,烟囱通室内的壁炉,前后出廊。建筑结构为砖石结构,前檐明间开平券门,次、梢间开平券窗。正殿后明间有穿廊连接后殿,两侧有抄手游廊通后殿,廊柱间雀替较小。后殿为二层西式楼房,其平面呈英文大写字母“H”形,面阔为五开间,拱券门窗,楼房两端突出部分与正殿游廊相接,后部突出部分又与第三进院游廊相接。三进院与第四进院内正殿面阔均为五间,作法为硬山调大脊筒瓦屋面。西路为住宅,现存三合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住宅后部有花园。阿拉善王府整体格局已不完整,建筑已多改建,但部分建筑仍可窥原貌,如游廊等仍具特色。
辛亥革命以后没有被其后裔变卖、拆毁的清代蒙古王府,阿拉善王府。阿拉善王府遗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作为现北京保存不多的蒙古族王府建筑,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团结的体现。
原来王府大排行的“六格格”达昭,1937年在这里出生,1947年与全家一起回内蒙古阿拉善老家。2019年已经是82岁了,她和老伴在琉璃河住,喜欢那里的清净与安宁。在北京阿拉善王府出生的还有她的两个妹妹还在。
她曾在《阿拉善王府》一文中说: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府邸,依中轴线将王府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院以一座西式小楼为主,周围还有一些中式平房,在入口处有一个四方亭,方亭前面有一个混凝土砌成的坡,可以走人也可走汽车。通过方亭进入一个小院,小院内有海棠树,开的花是一簇一簇的。再往里就是过厅,这是一座前廊后厦的凉房。夏天时太太就住在这儿。我家称祖母为太太,系第八代阿拉善札萨克亲王塔旺布里甲拉的福晋。穿过过厅就是小楼前面的小院,院子种着不同的树木花草,至今仍生长得很茂盛。十字甬道的中心竖立着一座铜像,我们叫它“铜人”。上面都是长着翅膀的小天使。楼前面还种着玫瑰花,每到花开的时候,太太叫人摘下来收拾干净做成玫瑰馅,送到点心铺做玫瑰饼。进入小楼,一楼左侧我父母住。客厅铺着阿拉善老家带来的紫色地毯,我们都叫它“紫毯子屋”。楼上南侧是一座玻璃廊子,三个立面及顶部全由玻璃构成,冬天有充足的阳光,非常暖和。玻璃廊子外面是一个露台,我们叫它“屋顶”。我姑姑在这个屋顶上经常组织舞会,来的人都是辅仁大学的学生。
这座小楼的门窗都是菲律宾的珍贵木材制成,现在住在这儿的人把一部分窗子改成了塑钢窗,但还有老住户坚持保留了原来的木窗户。在小楼的后面是祠堂及库房。祠堂内供奉着我家列祖列宗的牌位,每逢年节都由太太亲率全家进行隆重的祭祀。东院的东南角是厨房,院子中间还有一座烤全羊的吊炉。吊炉由砖砌成,能放入一只昂头的整羊。烤全羊系蒙古族肉食品中最讲究烹调技艺大菜。
西院的房屋都是中式建筑,院子西侧原有一排鸽子楼。院子里种着很多的桑树、海棠树,又叫“海棠院”,海棠院的北墙有垂花门,穿过此门就进入一四合院。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批准保留蒙古旧制承袭亲王位,我伯父达理扎雅被任命为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即在这个院子里结了婚。伯母系原清代贝勒载涛之女金允诚。后来伯父回阿拉善就职,这院子租给别人了。到我们回老家之前,大约是1946年,太太把东院的小楼也租给了辅仁大学幼稚园。十岁前我与家人就居住在这里,童年的事情经常浮现于脑海。
上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苏联专家的住所,60年代以后成为公安部职工宿舍。现在的王府旧址留有各个时代的建筑,有原王府的古建筑,有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中西合璧的小楼,有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方正苏式楼房,也有上世纪80年代建的排房。这些见证了王府几百年的变迁。为保护建筑安全,防止有人偷入,现在这里归北京瑞安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
2007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原)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