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七六)白云寺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九七六)白云寺








!明天继续添加图片 !
白云寺在平谷区黄松峪乡白云寺村,白云寺村明代成村。原属黑豆峪村,俗称黑豆峪北沟。白云寺始建于金朝,元毁,明朝景泰六年(1455)三月大殿重修动工,至次年五月完工,历时一年半。据说当时建庙的时候,山坡上常有白云缭绕,建成后便称白云寺,而这个村便以白云寺而得名。
白云寺在平谷区东北14公里处,黄松峪乡西部偏南。距离市中心70公里。白云寺是佛教庙宇,历史上著名僧人有明代禅师继广。在白云寺村委会下尚存石碑一座,高2.5米,宽0.8米,厚0.3米。白云寺原址留有不少遗迹,但无情的岁月,把那些遗迹全都毁了!
2010年,在距寺址不远的东北侧山上,十方信众再修白云寺,用了两年时间建成千佛塔。外观虽不是传统寺庙的建筑规格,但大雄宝殿、观音殿等佛堂完备,依然成为四方民众敬香、许愿的道场。在2012年举行了开光大典。比起那些修饰一新,只有空壳的寺庙,这里更具“古刹”的精髓。
白云寺明代成村因寺得名,寺早于村200多年。这座佛教庙宇在平谷历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志书多有记述。村民说白云寺原址在村北一高坡之上,坡下有两眼泉,相聚很近,俗称“三步两眼泉”,即旧志中所载:“寺前有泉,咽而不流,取而不竭”。寺址上建有两排平房,曾用作村委会办公。坡下两泉已封盖保护,泉中间立一龟趺座古碑,碑首刻祥云,碑阳额题“重修白云寺记”,碑文已漫漶不清,碑阴额题“十方檀越施主”,其下应为施功德者名单。算来此碑已历500余年,是白云寺悠久历史的见证。碑的北侧是一较大的圆形放生池,水很清,偶有小龟爬上池沿。
院北侧一座高耸的千佛塔气势非凡,为七层六角仿古建筑。每层每侧塔壁上均有佛坐像,一层是高大的如来佛像,佛前为韦陀站像,双手腕平托宝杵,表示僧尼和居士信徒到此可免费食宿。院内西侧悬有一口大钟,古香古色,非常壮观。
白云寺分山上、山下两处。山下白云寺显然是新建的,可西侧山环的摩崖造像,却是有年头了!
平谷县北部有峨嵋山,山峦叠嶂,草木茂盛。山的东部有黑豆峪村,金大德初年,曾有僧人在这里垒石为墙,山木为梁,建屋居住。
谁料到元代竟毁于大火之中。直到明朝正统乙丑年,山东济南府的继广禅师,北游京东的名山古刹,来到这里,仰观山形,俯查地脉,见这里不仅山川秀美,而且田土肥沃,山下又有泉水喷涌而出,遂有不忍离去之意。乃叹道:“地僻山幽,道在此矣,我应该在这里结庐而居,以便在此修行。”继广禅师住下后,因其戒律严谨,精通佛事而远近闻名。当地居民和远来的游人都劝继广禅师兴建庙宇。禅师曰:“正合我意。”于是便多方筹集资金,开始建造白云寺。禅师身体力行,和工匠们一起参加建造庙宇的劳动。但因为经费不足,只将供奉如来佛祖的大殿草草建成。
当时以是景泰甲戍年间,钦差御马监左监丞黄帽奉皇帝命巡视边关,路过这里,被继广禅师迎进寺中休息,两人相谈甚欢。黄太监认为寺庙过于简陋,捐钱茗千万缗(mín),串钱的绳子,一缗就是一串钱,将大殿扩为三间,东边建殿堂供奉迦蓝,西边建殿堂供奉祖师。并专门建造供僧人居住的配殿及钟楼等。寺庙建成,入门一看,飞檐斗拱、金碧辉煌,好一个佛家胜地。来人均为之感叹,从此香火日盛。
明弘治十二年(1499)九月,平谷人金纯,曾任山西参政、右布政使,亲自撰写了《重修白云寺记》刻碑留念,以表彰继广禅师和黄太监的功德。寺原址前原来还有一个石碑,赑屃头部已经损毁,后期修复了,石碑还是原来的。碑文模糊不清,只有末尾尚有清晰字迹可以辨读。平谷县志《白云寺记》与古石碑《重修白云寺记》也有出入。不易被世人发现,可能与禅师继广云黑豆谷峰的:“地偏、山幽、道在。”有关吧。
白云寺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人烧毁,文革期间被破四旧彻底拆掉。2010年开始在原址不远的地方重建。目前寺里的僧人应该都是尼姑。
白云寺村分布呈散列状,四面环山,北依神仙坡,海拔826米。春天,山花烂漫,蝶雀纷飞;夏天,林木繁茂,清爽怡人;秋天,果实累累,一片金黄;冬天,松柏长青,白雪皑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