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九七四)杨令公庙

标签:
杂谈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七四)杨令公庙
老北京的故事(九七四)杨令公庙
杨令公庙,原称杨令公祠,1992年古北口镇政府拨款重建,在密云区古北口镇北门外的半山坡,距京城约100公里。整个庙宇座北面南,前后两院,有山门、角门、前殿、后殿、东西禅房。土木结合建筑,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庙的山门建筑颇为讲究,高5米、宽3米,磨砖对缝虎头对门。山门两侧有对联,上联“杨氏全家做事忠实不二”,下联“专祠一座表扬英勇无双”。横批是“气壮山河”。
正殿是杨令公庙的主体,殿前出檐的两根明柱上的对联是“节使若逢苏武牧,将军定作霍骠骑”,大门的楹联和横匾是冯玉祥将军所题,上下联为“何须纸笔舒中愤,自有公平在世人”,横匾为“真正无敌”。正殿内的两根明柱,还有一副楹联,“潘氏至今无葬地,杨家自古有忠祠”,横匾“天下无敌”。
山门的东侧是角门,角门东墙上镶砌的石条上刻“杨令公庙”四个大字。再往前的东墙壁上写着“气壮山河”,山门东西两侧墙壁上写着“威震边关”,均为一米见方,气势磅礴,苍劲有力,与古庙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登九级台阶,进入庙门,前院有正殿,东西禅房各三间,正殿系明三暗九,五脊六兽,就是五条房脊中最长的一个主脊上,中间为圆球形房顶,每边是以形态各异的走兽三只相而立,造型非常美观。前出廊的檩木、砖垛绘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
令公庙分前后两殿,前后都有东西配殿和禅房,共有房二十余间。前殿正殿是杨令公塑像,高约2米,身披铠甲,头戴战盔,舒眉朗目,方面阔口,灰白胡须,好一副威风凛凛的临战姿态。龛下塑有两个全身披挂的武士,一持长柄大刀,一捧兵书,肃立两旁。左右是其八个儿子的塑像,他们个个顶盔罩甲,身着戎装,虽神态各异,却个个似听号令随时出征。后殿正殿有佘太君塑像,神态威严,仪表端庄。其左右是八姐、九妹、穆桂英、杨排风等杨门女将栩栩如生的塑像。前后两殿,殿堂不大,但布局合理,殿内塑像形象逼真,极富艺术感染力,可谓“杨家儿郎虎虎有杀气,杨门女将个个显英姿。”
正殿院内有株千年翠柏,两座石碑,东碑底为乌龟驼,西碑底为莲花托。东禅房三间,为古北口历史文物展厅,西禅房三间为管理人员居住办公。主殿内均为杨家男将身着盔甲的彩绘泥塑。杨令公端坐在殿内正中三尺的砖台上,身材魁梧,神采奕奕。身前还敬放一尊缩微到二尺高的杨令公泥塑像。杨令工塑像前左右分立着两个侍卫,左卫手捧兵书数卷,右卫手持丈余长的大刀一把。杨令公的八个儿子分大、三、五、七郎端坐于左,二、四、六、八郎端坐于右,八个儿子精神抖擞,威风凛凛。正殿前方还塑有战马一匹,马倌一名站立身旁,整个殿堂充满战斗气氛,令人肃然起敬。
穿过后院,就是后殿,三间前出廊的瓦房正中悬挂“巾帼英雄”金字匾额。殿内彩色泥塑均为身着战袍的杨门女将,正中为女中豪杰佘太君,面容慈祥又十分肃静。左边有杨大郎的夫人杨夫人,右边有杨六郎的夫人柴郡主。佘太君的左右为八姐九妹。还有手持大刀的穆桂英、善舞烟火棍的杨排风,后殿两侧墙壁上绘制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壁画,映衬出杨门女将的飒爽英姿。
杨令公名杨业,又称杨继业,北宋名将,被誉为“杨无敌”,史载其“军纪严明,屡建战功”,但在公元986年北宋伐辽战役中,不幸由于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的错误指挥,被迫孤军奋战,于陈家谷矢尽援绝,重伤被俘,绝食而死,终年六十岁左右。杨业死后,萧太后命人在北京密云古北口地区,修建了杨令公庙。他的事迹在当时便广为传颂,后经戏曲、小说的渲染,逐渐形成了“杨家将”的故事。
但经考证,杨令公战斗的主要区域在今山西雁门关和大同一带,不在古北口地区,而令公庙之所以建在古北口,是因为辽人敬其忠勇,为其立庙,以激励将士向杨业那样鞠躬尽瘁,公忠体国。他的传说与长城戍边相关连。这是北京地区唯一的杨令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