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七三)无梁阁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九七三)无梁阁











无梁阁原名玉皇阁,在顺义区大孙各庄镇顾家庄村东,椒园山南麓,应该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之间,符合县志记载。
无梁阁距顺义城区30公里,距离市区约有76公里。东为田各庄,东北为小故现村,西北为柴家林,西邻顾家庄。椒园山下原有椒园庙,无梁阁是其中的一座主要建筑,整座建筑为砖石拱券结构,没有一根木质横梁支撑,因而俗称无梁阁。从民国年间到解放初期,椒园庙香火旺盛,村人传说神仙一夜之间建成,在京东这片地域内名气很大,特别是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很多人前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无梁阁是椒园庙中主要建筑,正名玉皇阁,俗称无梁阁,连同后面的圣母殿,村人合称玉母杲(go)。建于明代。阁后半山上,一面巨大的石壁上有一摩崖石刻,且雕凿成为碑的模样,当地人称之为“连山碑”。
无梁阁是一座方形的楼阁式建筑。砖仿木檐,不仅外观三层,里面也是三层,一层供奉玉皇大帝彩色泥塑坐像,四面绘有壁画,上面是朵朵祥云,下面是海水江崖,中间为诸多人像;二层四面墙壁画有“黄帝战蚩尤”等彩色壁画;二层也有木梯通向三层,三层为木楼板,北面有木结构的神台,供奉一尊太上老君神像。三层拱顶也隐约可见彩绘痕迹。中间与顶部都是砖石拱券,结构独特,造型美观,气势恢宏,整座建筑没有一梁一柱,一椽一檩。里面四周绘有彩色壁画,顶部绘有彩云。
一层为方石码砌,外方内圆,顶部有三层石檐,石檐上为砖砌歇山式顶,四条戗脊上均有鸱吻,下有五个小兽,起拱券为半圆形象征天,上绘有善男信女人物做祈祷状。正南绘有仙者骑坐在大鹏金翅鸟上。
二层顶部也是石檐,砖砌歇山式顶,戗脊上亦有鸱吻小兽。内部为方形,四壁绘彩色壁画,内容有皇帝拜燃灯古佛、女娲宫、伯乐辩河图、玄女送天书等传说故事,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虽是民间艺人之作,但形象生动,是难得的民间艺术作品,更是研究古代民间绘画不可多得的材料。
三层正脊上东西相对各有一龙,腾飞样子,造型生动,四条垂脊亦有鸱吻小兽。一至三层,前左右各有一门。阁内下层呈圆形,中层方形,顶部半圆形。
阁后又有殿宇一座,仍是无梁式结构,内部彩色壁画,可惜已模糊不清。阁后半山之中有一巨碑,当地俗称“连山碑”。是一块和山体相连的巨石,被凿成碑形,碑文已磨灭不清,只见“康熙三十二年”字样。连山碑高4.3米,宽3.5米左右,碑顶厚度1.5米。碑首题有“椒园山石碑记”,落款为“康熙岁次癸酉年季春谷旦”。文中有“叠山为阁”,碑文约有百行,估算有七八千字。
阁前原曾有数座殿宇,均为“椒园庙”内建筑,但今已不存。阁后山脉称二十里长山,因其东西绵延近二十华里而得名。这里解放前属河北省三河县,据《三河县志》记载:“二十里长山风景秀丽,庙宇众多,为县内风景名胜之地,有无梁古阁,年代久远”。
目前,椒园庙建筑群早已毁坏,只有无梁阁和圣母殿的建筑主体保留比较完整。村民传说这座建筑是一位巨人用赶山鞭赶来许多石块,在一夜之间建成的。
无梁阁前有块地,常年湿润,又很肥沃。出产的小米籽粒饱满,色泽金黄,人称“金米”。蒸出的饭,粘糯香甜,口感极佳,香味飘出很远。这一带有“一家做饭,百家飘香”之说。金米还专治产妇缺奶,如有产妇奶水少,用金米熬粥,吃上几顿,就会奶水充盈。因此,金米远近闻名。很多人都来这里淘换金米。因小米品质优秀,香味诱人,清时还曾被作为贡米进贡给朝廷。
传说,无梁阁建成后,天上的王母娘娘来这里观赏人间美景。忽然从村里传来了一阵小孩的哭声,山神说是一家孩子缺奶。王母娘娘往空中抓了一把,手里攥了一把金黄的小米,顺手往地上撒去。地里就长出谷子,谷穗粗大,籽粒饱满。碾成米后,色泽金黄。人们就叫它“金米”。
无梁阁西侧有一座约半米高的建筑台基,面积不小,应该也有过一座比较宏伟的建筑。圣母殿一字排开三个门,同无梁阁一样也是石墙筒瓦,无梁式拱券结构。三个门从东至西,依次镌刻有西王祖母宫、玉皇圣母宫、女娲皇帝宫的字样。据说殿内也曾有彩色壁画,下部完全被白灰掩盖住了,密密麻麻的人物群像,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服饰和表情各有不同。东墙和西墙的画风、配色有明显不同,不像一人画的。两个古装男子在俯首作揖,旁边还有几位古装女性,像是明代服饰,举着长柄方扇。两组图画用弯曲的小树隔开,画面的中上方还有几行毛笔行书小字。二层四壁画有黄帝拜燃灯古佛、黄帝战蚩尤、女娲宫、伯乐辩河图、玄女送天书等传说故事。只是穹顶的孔洞不大,光线也暗,很难看清上面的全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