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九六八)灵照寺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六八)灵照寺
老北京的故事(九六八)灵照寺








灵照寺在延庆区延康路的路北,湖北西路7号,靠近庆区政府和妫水河北岸。2011年列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照寺山门建在高石台阶上,面阔三间,歇山硬脊顶,东西有配殿相连,寺前有石狮一对。灵照寺题额为“光绪廿五年”(1899),落款为“庆延书”。灵照寺寺门对联为“灵光八万里,照见五蕴空”,露头藏“灵照”两字,在山门的东西配殿外墙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另有石雕佛旗幡基柱分列山门外两侧。
进山门为一座砖雕影壁,上书“南无阿弥陀佛”。园内东侧有一组石刻展品,有莲花柱座,唐、明、清石狮,明代双龙石座以及延庆县城内收集到的碑首石刻等物。殿前摆放的这对明代石狮,已有500年左右历史,史料记载,这对狮子曾在县衙门前,后被移到灵照寺。
园内西侧有一组石碑展品,共十一块,右首第一块即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重修灵照寺》碑,碑首已毁,在白色石碑上被后人穿有四个圆洞,估计曾被挪为他用。其余各碑为延庆区有关佛、道、儒三教的石碑精品,其中有辽代寿昌元年(1095)的《缙阳寺功德》碑,明庆隆四年(1570)的《重修延庆州儒学》碑,清康熙五年(1666)的《灵佑观维新记》碑,清同治三年(1864)的《重修上帝庙》碑,清光绪十二年(1886)的《创建安神寺》碑等。此外第十一块为清咸丰九年(1859)立的《重修延庆寺北极宫》碑。表明在明清两代延庆区曾有不少的佛、道、儒三教的宗教建筑,但如今多已不存,延庆地区始终处于长城边关,易遭战火洗礼。
灵照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78平方米,建筑面积1065平方米,门前一对有明代特征的大石狮子。整座寺院共有二进院落,三层殿宇,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建在中轴线上,两侧配殿有观音殿与地藏殿、镇寺宝幢屋和寮房,里面有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气宇不凡。为了恢复历史风貌,寺内增加了碑林、经幢等石刻文物,增加了钟鼓楼、金钱眼、佛像和斋堂等新建筑。
第一进院子的佛殿为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硬脊顶,殿前对联“黄金布地光华灿,甘露临门普济周”。两侧建有院围墙圈住主体建筑群,东西有四道侧门相通。过天王殿就是灵照寺的主殿建筑群,石香炉后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建在石台基之上,彩绘格子窗,面阔三间,每间各设四扇门,共十二扇门。
殿前对联为“西天法雨周三界,南海慈云罩万方”。二进院有间“镇寺宝幢展”殿,保存着镇寺之宝石宝幢。宝幢为石刻四方体,须弥座呈六角形,上罩黄色旗幡予以保护。
灵照寺初建于金代,原名观音寺,元末因兵灾被焚。明永乐十二年(1414)有禅师在原址恢复观音寺。明宣德五年(1430),山西大同僧人清潭持钵到此,并发愿重修道场,历经数年艰辛建成了大雄宝殿。明正统五年(1440),明英宗朱祁镇敕赐寺额“灵照寺”,并由清潭法师任僧录司主持,留单接众,香火旺盛。
明英宗敕赐额日“灵照寺”。后经历代僧人不断扩建,使寺院规模宏大,自成格局,曾为延郡胜景之一。天顺二年(1458)僧正司道宽建天王殿。成化六年(1470)主持僧本祥建山门殿、方丈室及廊庑。至清代,清康熙三十年(1691)灵照寺主持僧德刚进行了简单修缮。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僧人瑞来主持修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瑞来亲传弟子大力,立愿复兴,春秋二度,修葺一新,使寺院规模宏大,成为延庆胜景之一。
民国初年,寺庙被改为南堂小学,解放后又变为粮库。1984年,被列入延庆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5年和1997年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分两期对寺庙进行了全面落架修缮。1999年,修葺一新,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气宇不凡,完全恢复了历史风貌。寺内增加了碑林,经幢等石刻文物,增加了中古楼,金钱眼,佛像,斋堂等新建筑。古刹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霜,几度兴衰,再现辉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