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九六一)正白旗官学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九六一)正白旗官学
正白旗觉罗学就是正白旗官学,在东城区朝阳门内新鲜胡同36号。清雍正七年(1729)设立八旗觉罗官学,正白旗觉罗学即设于此处。觉罗学是清代为觉罗子弟设立的学校总称。按照清制,努尔哈赤父亲显祖的直系子孙称宗室;旁系亲属子孙称觉罗,以系红带子为标志,俗称“红带子”。
这里曾是明朝宦官魏忠贤的生祠。正白旗觉罗学,是专门教授皇族内觉罗子弟的官办学堂。满洲八旗各设一学,总称“八旗觉罗学”。
光绪八年(1882)整顿官学,东四旗中其他三旗官学改址,只有此学仍在旧址。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革学制,此学更名为八旗第三高等小学堂,次年经翰林院侍读宝熙奏准、将宗室、觉罗、八旗等官学改并为中、小学堂,均由管学大臣管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式裁撤八旗觉罗学等,改设八旗高等学堂,及左右翼高等小学堂、初级小学堂。1914年更名为第一平民学校。今为新鲜胡同小学。
此校中部主体建筑保存较完整。东部原为官舍,已拆改失去原状。学堂位于胡同南侧,故大门向北,位于中轴线上。门为五檩硬山蛮子门式,尺寸高大,板门两扇,两侧带鱼腮板。门两侧倒座房各三间,均已改建。一进院为九檩大式硬山合瓦式建筑,面阔五间,前后带廊,中间为过厅。二进院有东西配房各三间,为五檩大式硬山加前廊一步合瓦式建筑。正房面阔五间,亦为九檩大式硬山合瓦式建筑。
觉罗学学生从八岁以上、三十岁以下的觉罗子弟中挑补。并定有额数:镶黄旗六十一名,正黄旗三十六名,正白旗、正红旗各四十名,镶白旗十五名,镶红旗六十四名,正蓝旗三十九名,镶蓝旗四十五名。在学学生,每人每月给银三两、米三斗及纸张笔墨,并且冬天给炭、夏天给冰,待遇优厚。凡觉罗学学生均读书习射,满汉文字兼学,每年春、秋考试二次,每三年钦派大臣会同宗人府考试一次,其优者记名奖劝,次者留学教训,劣者黜退。学生学成之后,与旗人一同应岁科考试及乡试、会试,并可考用中书、笔帖式、库使等官。
学校名八旗觉罗学,属宗人府管辖。额设总理王公八人,每学一人、副管十六人,每学二人掌管学务;稽察觉罗学京堂官八人,左右两翼各四人,轮流稽查本翼四学课程;清书教习十五人,镶白旗学一人,其余学各二人,骑射教习八人,每学一人,汉书教习十五人,镶白旗学一人,其余七学各二人,分掌清书、骑射、汉书的教授。学校里待遇优厚、设置齐备、管理严格,学习内容广泛,文武兼顾,前途可嘉。
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革学制,更名为八旗第三高等小学堂,又改称京师公立第三小学堂、北平市立第三小学、北平市立新鲜胡同小学、北平市立第一区第九保国民小学、北平市立第一区新鲜胡同国民小学。直到1949年改称北京市立第一区新鲜胡同国民小学后,又改为东单区中心小学。小学设初中班、撤销初中班,改为东单区第一中心小学、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
……从建校到目前十六次反复更改校名,好在没有更改建筑的使用用途,这是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
建于清早期的学堂式古建筑,为北京八旗觉罗学遗存,是中国古代社会觉罗学教育制度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该制度鲜明阶级性、等级性的实物见证,觉罗学格局清晰,使用合理,建筑保存状况良好,具备较高的历史价值,今主体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现为东城区第三批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近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先生曾在这里就读。蜚声两岸、在整个华人届享受盛誉的知名人士……是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