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2023-11-12 13:41:26)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老北京的故事(九五五)焕新胡同

      焕新胡同在东城区,黄化门街北侧,南北走向,中间有一个90度的转弯,就呈东西走向了,弯弯曲曲,总长130。南起北河胡同,西止东吉祥胡同。全长130米。清代时称火神庙,因此地曾有一火神庙,故名。民国沿称。1949年后称火神庙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焕新胡同,意为焕然一新,光明灿烂,意味着告别陈腐、落后的过去,开始新的历程。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说起焕新胡同,就必须说说21号。21院门是黄色的,大门向南,就在转弯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李麟玉故居就在这儿。上世纪初就是文化名流聚集之地。

      焕新胡同21号院从门口的石鼓看,在清代这里应该是一位武将的宅院。青石台阶早已布满裂纹,楸木梅花钉的蛮子门也已露出斑驳,古旧的门钹在阳光下映出淡淡的光。现在看来,这座院子的门脸显得那么普通而简陋,这里的门牌和别人家的门牌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甚至,这座院子的门脸更加陈旧而简陋,让人很难联想到那扇门背后的无限风光。踏上布满裂纹的青石台阶,打开楸木梅花钉的蛮子门,这时才能看到内侧门栏上挂着的几张老照片。

      但这上风上水的好宅门,也曾经有过不堪的流年。文革时期,这里成了杂院,直到几年前,外来户才陆续搬走,但院里院外的墙,已经露出里面的灰砖,就像露着棉絮的破棉袄一样,让人心疼坏了。这得感谢文莱华侨建筑师Robin,给了这座院子第二次生命。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一难得的北京城市生态标本终于焕然一新,被重新注入生命力之后,院子外面却时不时传来真切的轰鸣,那是推土机的声音。周围曾经成片的胡同,不少已成了废墟。除了这座院子和西侧那两座早已面目全非的假古董,焕新胡同其实已经没有了。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修旧如旧可比翻新难多了。为了修复它,并保留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建筑风貌,Robin先把墙拆了,收好每一块砖瓦,再按老照片重新砌好,有缺漏的地方就补上样子相同的砖。经过一道道繁琐又关键的工序,终于让人重新看到了这处院子曾经的雅致风骨。而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师“让它焕发青春没错,但既然它已是个老人,弄得过于鲜艳就不像话了”。所以,和许多重新翻新的四合院相比,这里的门、窗、墙没有刺眼的朱红和雕龙画壁,只有寻常书香门第的灰色或暗红色,但古老的墨绿色经幡檐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2011年,北京大学文化研究和发展中心的文化体验中心大唐春社迁址此地,北京大学教授赵为民成为这里的新主人。在紫禁城东皇城根脚下,这个院子可谓闹中取静,成为“精神家园”。如今,这个百年四合院已成为京城知名的文人雅集,国内外名流常到这里做客,与小院的新主人北京大学教授赵为民吟诗作对、品茗畅谈。这里并未对外开放。

      迎门影壁前的这个储水槽在南方很常见,却不是北京宅院里的物件儿,估计是现在的主人从别处淘换来的。东跨院因铁将军把门,只能隔着门缝瞥一眼啦。

      这里原是一座东西两跨三进院落,现在只剩了两进,第三进院子变成了焕新胡同24号院。文革后这里变成了大杂院,前几年才腾退出来,还给了它的主人李麟玉的孙子李熙曾。倒坐的南屋门上挂着一块舒乙题写的匾。屋里墙上挂满了字画。可惜室内不许拍照。二道门的样式也跟北京四合院的常规样子不一样,但它绝对是老物件。

      房间的内部装饰也与老房子相得益彰,不少是Robin从潘家园淘来的,体现了倒退半个世纪的亲切。墙头一侧纤竹斜立,很有些旧文人避世的清雅气质。两把躺椅懒洋洋地摆放在厢房门两侧,角落里还有些零星的瓦罐、酒罐等杂物,仿佛旧主人的生活痕迹还未消失。晴好时,坐在庭院中间的木椅上,抬头望去,四方的院子、四方的蓝天;闭目聆听,沙沙作响的风吹树叶声、还有忽远忽近的鸽哨……原来,这里才是北京。

      推开二道门,二进院的地面铺上了木板。北房前当年栽种的两棵海棠树依然枝繁叶茂,每到春天就会开满海棠花。东厢房前的粗大香椿树是一个人抱不过来的。

      这座百年历史的文化老宅,在光影变幻中感受着它独特的文化气质。据介绍,虽然小院已成为知名文人雅集,几乎每天都有茶话会、学术沙龙,一些企业家也会到此接受文化熏陶,然而这座小院一直保持着它淡泊名利、清净为学的特点,成为喧嚣都市中的一方净土。

      “这是我们李家老宅子没错,但我这位妇孺皆知的曾叔祖父那时已出家了,哪里还会在凡间置办房产呢。”现在的主人李熙曾指着弘一法师的一张老照片说,“真正的主人是左边那位,我祖父李麟玉。”上世纪20年代,这位化学家从法国留学回来,出任成立不久的中法大学校长,并把家安到了这里。

      院子里的枣树和海棠树都是祖父手植的,至今还健在呢。照片上的海棠树一直活到现在,每年春天海棠花盛开时,是院子最美的时刻。“这得感谢此处地段好,要不怎么叫上风上水呢。

      如今,青石台阶早已布满裂纹,楸木梅花钉的蛮子门也已露出斑驳,古旧的门钹在阳光下映出淡淡的光。现在看来,这座院子的门脸显得那么普通而简陋,很难让人联想到那扇门背后的无限风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