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2023-10-04 11:37:08)
标签:

杂谈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八)港沟河

      港沟河在通州区,上游由凉水河右堤许各庄排污闸引出,过田村拦河闸入凤港减河,再由凤港减河右岸的排污闸引出,从觅子店前元化村入天津市武清县境,至三间房村汇入凤河。境内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105方公里。

      港沟河原名笥()沟,所谓港沟,港字取天津市宁河区白龙港的港字,另取古称笥沟的沟字,合称港沟河。改称港沟河约在辽中期,萧太后执政后期,辽宋“澶渊之盟后”,双方有一百多年的平静,辽南京的物产不足以保障人员军队的供应,辽从东北向关内调运粮食和物资,水运至今宁河白龙港,并疏通白龙河与笥沟,再经笥沟运到今漷县中转。小部份物资运到南京储存,大部份留在漷县,以备延芳淀春秋“捺钵”所用。

      港沟河是条十分复杂的河流,古称笥沟就是不宽不大,但曹操北征乌恒却利用此水运送粮草。史书记载,从三国时的曹魏到辽、金、元,这条河一直在用来漕运,无论是官运还是民运。

      更为复杂的是弄不清河的发源地,如果源于张家湾南侧古白河乱流,白河东移后今称北运河,可自白河改道后其水源从什么地方来?此种说法认为港沟河的上源是白河上游张家湾以南的河口或是由白河溢出之水经何各庄、大辛庄、吴营、南羊等村入漷县,是为笥沟上源。也有说辽开通萧太后河后,萧太后河是上源,可是这都无法解释水是怎样穿越凉水河的。笔者看来,笥沟是港沟河的源头,应该就是漷县东门以北,此地以上之水无主脉。

      港沟河纳永定河支流凉水河水最多,其次才是白河今称北运河水。最确切地说,港沟河源于延芳淀的北部东出口,是古代湖沼的泻洪河道,是延芳淀沟通古雍奴薮的一条重要河流。

      早在元代时,港沟河曾与漷县东面的白河相通,并一度成为漕运主河道,因白河大堤被洪水冲决无法继续水运,只好借道港沟河。当时在漷县东门设有闸坝收税,但时间不长便归复白河至张家湾段。今天,港沟河漷县以上已经无迹可寻,说此河起源于漷县东门外既妥贴也稳当。

      有人经特地沿港沟河水行走,以求验证这种判断。当开车到旧时漷县东门桥附近停车,改骑自行车。从霍阴县、漷阴县、漷州、漷县,到漷县乡、漷县村,往南就是港沟河,东面长陵营村即漷县镇政府驻地。站在此地可以清楚看出,港沟河在古代接纳了凉水河与古白河的多余之水,过漷县镇田村之后转向东南,并出元化村进入天津武清界。

      漷县村到凤港碱河这一段,河床下切得很深,两堤壁立,水浅而急,几厘米水也翻着水花。这么浅的水当初怎么行船运粮呢?或许是那时水多吧。这一带河滩很窄,只有几米宽,最窄处连几米也没有,水面与大堤高低太过悬殊,给人地下河的感觉。

      桥东是凤港碱河进入港沟河的入口。凤港碱河是条人工排涝河,从1960,靠肩挑手推平地挖出来的。

      过了桥转两个弯儿是田村,港沟河从田村向东南流,错过了永乐店镇,田村以南的河西岸已经没有公路,只好折回,在丁庄村东水闸上扛着自行车去对岸的东堤,堤下是沈庄村和小香仪。东侧河堤较窄,不是主要公路。随河水绕一个大弯儿,跟河水转向正南,水面明显变宽,这与接纳凤港减河的水有关,水势虽然舒缓许多,但两岸依旧直上直下地壁立着,只是更觉得荒凉原始。

      在军屯村西南向南远望,很长一段河水不再经过村庄,没有村庄没有路,河两岸是大片农田,再往下游,就已经进入原觅子店乡镜内,流向龙庄、军庄、元化一线并最终流出通州界。一路行来,没见到古代桥梁遗迹。

      漷县东门外石桥俗称大石桥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漷县村东口外,东西横跨港沟河。长44米,宽7米,平面方孔石桥十三孔,花岗岩石所砌,两侧护以素朴石栏,堪称北京地区平面方孔石桥之最。港沟河历来无桥可通,来往行人只能靠小船摆渡过河,无钱者只能涉水而渡。

      洪水来势凶猛,船翻人亡的事时有发生。当年武清县有个张善人在北京做工,攒了些钱。回家坐船在河心被浪掀翻,同船的人死于洪水急流之中,张善人被人救起,幸免于难。从后,他发誓要建桥方便往来行人。张善人尽其所有还是不够,便与漷县村人李鸿权,募捐集资,寒暑不辍,终获巨款,感动当地董姓富绅,献物出工,附近乡民踊跃出力,终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建了石桥一座,就是漷县东门桥石桥告竣,四方称便。写下了漷县镇前人群策群力集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光辉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传统。

      198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