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九一一)小月河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九一一)小月河
题小月河
言泊远
袅袅临河柳,葱茏护碧蓝。
潺潺流百代,依旧秀娇颜。
小月河最初是起源于西城区德胜门外关厢,是北京唯一的一条自南向北流的河流,沿着现在的京藏高速西侧,经马甸、小关、卧虎桥、九间房、双泉堡等地,在清河镇东南注入清河,是清河南部的主要支流。
小月河的上游河段是元朝大都城西北部的护城河道,于元代至元四年(1267)开挖,俗称土城沟。据《元史·地理志》载:
早年间,这条沟河曾是进出京城的一条古道,沿途多泉眼,平地水润泥泞,加之伏雨冲刷,逐渐形成深及丈许的道沟。附近人家习称“东大道”,又称双泉堡大沟或德胜门外大沟。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德清简易公路成了德胜门至清河镇的主干路后,自此道沟废弃,遂成排水泄沟。
小月河随着元大都的兴建,由人工渠与自然冲积沟河形成的一条古河道,已静静流淌了七百多年。而八家、六道口一带的人多称其为“东大道”,源于早年间河边曾有一条顺河而行的大道。小月河的形成主要是由人工渠和自然冲积的沟河连通。
几十年前,小月河西侧,多为农村生产队的农田,主要种植蔬菜。可以说当年的小月河是农田的主要灌溉水源,特别是汛期,水量充足,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可是,由于经年失修,致使河道不整,河边杂草丛生,特别到了八十年代后期,河道两侧居住人员增多和企业增多,使小月河受到污染,河水变得浑浊而不洁。
1974年排水泄沟被开挖治理,动土4万余方,工程全长15里。
1984年至1985年进行河道全面治理,将东西向的土城沟与南北向的排水泄沟连接贯通,改道南起学院南路与长河暗渠相接,向北沿土城沟流经黄亭子,向东至祁家豁子再北折入小月河故道,将原小月河与西北土城沟组合贯通,统称“小月河”。祁家豁子至德胜门外关厢的原小月河上游被切断,转而将明光桥下的雨水下水道口改为了小月河的源头。向北至黄亭子,再向东至祁家豁子,然后沿着原来小月河故道一直向北入清河。河流长10.25公里,流域面积27平方公里。
治理后的小月河河宽15米,上游原土城沟河段用混凝土板垂直衬砌,中下游原泄沟河段成梯形斜向河底。清除河道内的杂物,对河道两岸进行修整,并种植了大量的柳树,还修了沿河公路,使整条河流具有了泄洪、灌溉、排污、休闲和赏景的功效。沿途恢复 “蓟门烟树”景点,开辟元大都遗址公园,使元土城及树木、绿地、河流于一体。并在小月河、花园、清华路、清河等处建桥梁和人行便桥以及水闸、涵洞等泄洪、灌溉、排污设施。昔日的小月河焕然一新,特别是南段,经过绿化美化,已成为京城北部一道绿色的风景。
如今的小月河源头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来到明光桥北端的小月河进水口你会看到这里有暗沟2孔,约5米×3米钢筋混凝土方涵。水从哪里业的呢?2000年出版的《北京志·水利志》记载:“土城沟……自北护城河引水,经学院路暗沟进入底宽15米的明渠……”。也就是说,小月河的水源仍然来自北护城河。
文慧桥下转河上接高亮河,下流入北护城河。您会在文慧桥西边、转河北岸看见一间简易小房,这间小房暗藏机关,使得转河的水通过文慧桥西辅路下的一个宽约2米的暗水口注入到小月河去。
小月河不完全是自然景观,更多的是巧夺天工。徜徉在这条小河畔,领略的不仅是她的秀美景色,还应该读懂她的成长故事和改造、保护她的人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