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九〇二)凉水河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九〇二)凉水河
凉水河源于丰台区后泥洼村,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629.7平方公里。凉水河开凿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曾发挥水路运输、排水、农业灌溉等作用。
凉水河是隋朝开凿的一条古河道,名永济渠、御河、萧太后护城河,隋唐时期为主要水路交通运输线。现代北京隋朝时属涿郡,涿郡为兵马粮饷的集结之地,其以显赫的军事地位闻名于世。丰台区志记载:隋大业四年(608)“正月,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连接卫河通桑干河,现代永定河,此段为北京城南凉水河,直达蓟城南”。《日下旧闻考》记载:大业“七年(611)二月,隋朝皇帝杨广自江都行幸涿郡,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夏四月,车驾至涿郡之临朔宫”。唐代北京名蓟城,仍为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永济渠仍为主要水路交通。金代凉水河为金中都南城墙护城河,城内废水由水关排入凉水河。今右安门外有水关遗址。
凉水河是海河支流北运河的支流,1955年开始治拓宽理,原南护城河支流莲花河,脱离南护城河汇入凉水河,凉水河起点改为万泉寺铁路桥,万泉寺铁路桥的莲花池成为凉水河的新发源地。沿途有草桥河、马草河、马草沟、大羊坊沟、萧太后河等支流。治理后,河道上建有大红门、马驹桥、新河、张家湾四座拦河闸,可蓄水400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0多万亩。是北运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全长68.41公里。
凉水河的旧发源地水头庄,因凉水河的发源地而得名,源头之水全部来自地下泉水且水温较低而得名。旧时此地为湿地,芦苇丛生,泉源众多,著名泉源名凤泉。《明一统志》记载,水头庄附近有泉眼百余处,各路泉水汇聚而形成一条溪水,向东南流至柳村,曾名百泉溪。水头庄东有万泉寺,平地多有泉水涌出,三步一泉,因而得名。
凉水河原发源于丰台区卢沟桥乡东部水头庄,又说后泥洼村,向东南流经万泉寺、大红门、马驹桥、次渠、台湖、大杜社、牛堡屯、张家湾、漷县等地区,入北运河,是北京市的一条主要河流。丰台区永定河东部的莲花河、丰草河、马草河、旱河、小龙河等河水均汇入凉水河。
建国初期此地尚有泉水流淌,后来由于附近建自来水厂、永定河上游修水库,石景山以下断流等原因水源枯竭。上游莲花河,发源于石景山区石槽,流经莲花池。莲花池以上称新开渠。原在鸭子桥入南护城河,1951年治理后改在万泉寺东入凉水河。全长4.2公里,底宽16-20米。主要支流有新开渠、水衙沟。古称洗马沟。
据《通县水利志》,凉水河通州区境内流域面积263平方公里,排洪能力460立方米每秒。原以泉水补给为主,后以莲花池为源后,补给多来自于石景山工业废水。
凉水河原为港沟河支流。港沟河形成于清代,凉水河汇入港沟河后,流量加大,河床日渐淤高,形成半地上河,凉水河排水受阻,经常为患。为减轻港沟河排水负担,1955年治理凉水河,将港沟河张家湾至许各庄段做为凉水河下段治理,凉水河于榆林庄入北运河,港沟河的起点南移至许各庄。1958年通县利用港沟河上端河槽修建漷县水库,1961年凤港减河建成后又把港沟河在通县西黄垡附近截断,港沟河起点再次南移至军屯。1970年冬,市东南郊治涝工程指挥部组织通县民工,疏浚港沟河。为防止污水由凤港减河流入北运河,在军屯凤港减河上建拦污闸,在拦污闸上游右侧港沟河起点建污水进水闸。
主要支流有萧太后河、凤河、岔河、旱河、玉带河、马草河、水衙沟、大羊坊沟、新凤河、马草河、大井沟、丰草河、旱河、小龙河等。凉水河流经南苑皇家园林,乾隆皇帝多次跨越、视察、治理凉水河,写有《凉水河》诗,诗碑恭立于大红门外永胜桥东,就是今天大红门桥,凉水河北岸,已无存。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90年代多次对凉水河进行了治理,并新建改建20多座桥梁。原有石桥都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1991年冬至1992年夏,拆除旧桥,建了新桥,北京市水利局并建“九孔闸纪念碑”、“珊瑚桥纪念碑”。
2021年1月,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在凉水河亦庄段的冬季鸟类调查结果显示,从亦庄凉水河公园到通州区新河村,长度10公里的河道内,共生活43种鸟类,其中水鸟23种,数量最多的是野鸭和小鸟鸊鷉(pìt),各有1000余只。凉水河水质清澈见底,长了不少潜水植物,河水流动不急不慢,深度一般在20厘米至50厘米,特别适合雁鸭等水鸟生活,河里的植物、小鱼小虾也能成为它们越冬的食物。
现在这里还有免费的凉水河公园,在大兴区地铁荣昌东街站附近一公里的地方,博兴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