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九〇〇)箭杆河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九〇〇)箭杆河









箭杆河发源于顺义区木林镇, 经北小营镇东府、西府、仇家店、后鲁、北小营、前鲁六个村南下,从南彩镇九王庄南汇入潮白河,是顺义东部地区主要排水河道之一。
箭杆河是海河流域蓟运河的支流,是天津市宝坻区的内陆河,上游为鲍丘河、窝头河,两河于王补庄汇流后称箭杆河。
传说,当年张堪在渔阳郡狐奴县开稻田八千顷,需要排水,张堪手指南方说:从这开始,修一条排水渠。说着从腰间拔出一支雕翎箭,拉满弓一箭射出40里地,水随着箭走,开出一条笔直的河,就是现在的箭杆河。张堪也感到惊奇说:“天助我也!”实际上,箭杆河是古时人工修建的一个排水工程。
清雍正四年(1726),在全面整治鲍丘河、窝头河的同时,对鲍丘河全部疏浚整治,“分段挑挖,或循旧流,或取直,至王补庄汇窝头河,筑以长堤,全长七十里”。由林亭口以下裁弯取直,重挖河槽,另筑新堤,经小靳庄、双庄、尹家庄,于宽江入蓟运河。因新调整的大部分河段笔直,形如箭杆,故群众称之为箭杆河,遂相沿至今。以后上游河道逐渐淤废,仅剩三河县西北田各庄以下存有河形,并逶迤向东南,经小崔各庄、夏垫、马店,于庞各庄村南入宝坻区境后,流经牛道口等村,于王补庄与窝头河汇流,入箭杆河。
箭杆河全长23.3公里,堤距40米至108米,堤顶高5.5米至4.5米,河底宽25米。主要支流有鲍丘河和窝头河。
鲍丘河原为古鲍丘水下游分流故道。古鲍丘水上游为今之潮河,发源于塞外,流经密云、顺义、通州、大厂等县,在香河县韩窦庄入宝坻区。1924年,武河开挖,把鲍丘河截为两段。1972年,开挖引泃入潮河道,又将鲍丘河从庞各庄村南处切断。
窝头河古称渠水,又有渠河、苍头河等诸称。清雍正四年(1726)全面整治后,统一改称为窝头河。窝头河主要由密云、顺义一带的丘陵泉水及雨汛潦水汇集而成,因有丘陵泉水所致,常年不竭,涓涓潺流。东汉安帝元初三年(116),渔阳郡太守张堪,为在香河一带引水灌田种稻,开引水渠,“导狐奴山水,顺义县古称狐奴县,灌田数千亩”。这条引水渠道从密云东南始,沿顺义、通州、三河县,再流回通州,经香河县,至渠口镇东散流入宝坻区,因人工开渠引水之道,故时称“渠水”。
东汉末年,曹操为发展军事屯田,将张堪引水渠道,按其自然冲刷流势,加以疏浚宽展深挖,向东延伸,至今宝坻区与泉州渠衔接,即今之“百里河”的诞生,时改称渠河。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宝坻知县袁黄,为发展灌溉,由渠河之口东附近向东开挖引渠,经王补庄,汇鲍丘水东流,又经林亭口等至八门城入蓟运河。
清雍正四年(1726),为减轻渠河上游洪水下注淹田之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治,西起通州窝头村,经香河县,并从该县七里庄入宝坻区境之马于庄北,再向东至宝坻区史各庄,宽展深挖河槽,加固双堤。史各庄以下裁弯取直,由原河绕宝坻区城北东行,改道县城南直行,经石桥村北直抵口东、王补庄与鲍丘河汇流。因治理后起自窝头村,故名窝头河。
20世纪50年代,宝坻区开挖北干渠,于史各庄乡郭杨各庄截断窝头河,香河以上河段逐渐淤废。1972年引泃入潮河道挖成后,又于史各庄乡褚庄村西将窝头河切断。今宝坻区境内的窝头河西起褚庄闸,向东经宋辛庄、石桥、口东至王补庄与鲍丘河汇入箭杆河,长27公里,堤距40米至70米,堤顶高6米至5.5米,河底宽5米至14米,河底高程3.3米至-1.5米,设计流量20秒立方米。
箭杆河不仅历史悠久,还有大名鼎鼎的前鲁鸭场,出产北京填鸭是专门用来烤制北京烤鸭的。那是北京市最大的养鸭生产基地,产品不仅占据了北京大部分市场,还远销外省市部分烤鸭店及国际市场,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面对巨大的北京烤鸭市场,如今没有几家饭馆的鸭子来自前鲁鸭场。
1964年,北京的戏曲舞台出现了话剧、京剧、曲剧《箭杆河边》,北京曲剧《箭杆河边》符合“北京的文艺单位要写北京、演北京、唱北京。”的要求,还有北京的地方剧种演北京的特点,因此拍成曲剧影片《箭杆河边》。一时脍炙人口。
箭杆河边更有贡米!据史料记载,汉朝时期北小营地区属渔阳郡狐奴县,光武帝刘秀将张堪从蜀地调至渔阳郡任军政太守。张堪是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的祖父。当时的渔阳郡农业十分落后,张堪结合狐奴县的地理特点,将南方水稻种植经验传授给当地百姓,种植水稻8000余顷,开创了我国北方种植水稻的先河。前鲁村的大米在清朝时期曾是进贡皇宫的贡米“三伸腰”。
一条五十多里的小河,拍成了电影,出产了北京填鸭,还恢复生产出宫廷贡米。有空的话您也来看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