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八九四)镇江塔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八九四)镇江塔








镇江塔在房山区大石窝镇镇江营村镇江营遗址,又称镇江营和尚塔,建于明代(1396~1644)。
镇江营遗址,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址。房山区西枕太行山脉,南连广阔的华北平原。蜿蜒而来的拒马河自张坊镇出山,到大石窝镇分为南北两支。拒马河流域东隔永定河与燕山南麓毗邻,南面华北平原敞开门户,地处南北交通要道。穿山东下的拒马河走廊,形成东西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拒马河考古工作队对镇江营遗址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考古发掘。在遗址上发现了上万年前的房址、窑穴,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角器。镇江营遗址年代之久远,文化延续性之强,在北京地区绝无仅有。
早在一万年前,智慧的先民便在拒马河畔掬河而灌,陶土而居,创造了灿烂的镇江营文明,掀开了古北京早期文明最为辉煌的篇章,就其相对应的人类历史而言,……而这段珍贵的文明,只有镇江营遗址保存下来。镇江营堪称北京古文明的圣地。
镇江营原名镇紫营,这里是回、汉两个民族共同居住的村落。是通往山西的最佳捷径,也是去清十三陵西陵观光旅游的必经之路。……
在镇江营高台东北角有一个明代镇江塔,四周有矮的围墙,塔边有一棵古树国槐,有300多年了。
此塔一看就是重新修的,覆钵的塔身上九重相轮和宝珠珠刹一看就是比较新的,是汉白玉材料的。塔身和塔座处也可见有用新石头给修补上了。
覆钵体塔身材料表面很粗糙,石头材料觉得很糠很不结实的,是一种豆渣石。整体造型很美,南边有一个券门,覆钵塔身是一层层豆渣石堆砌而成,下小上大,让人做工不但美而且很难做的。覆钵下有束腰浮雕上仰莲,下有方型须弥座,显得很墩实和塔身很协调。
整体塔座和塔身表面都有风化了,但不是特别严重,毕竟几百年了。……
2016年是镇江营遗址发掘三十周年,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举办《燕人始祖•九重圣地—北京镇江营遗址文物展》,……。
镇江塔通体使用豆渣石料建筑而成,塔为覆钵式石塔,通高约13米。塔座是方形须弥座,束腰浮雕仰覆莲,覆钵南侧有佛龛形门。塔顶为九重相轮,塔顶宝珠塔刹,塔刹下面有八面佛雕像很精致,2012年被盗,现在看到的是修复好的塔,现已被列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镇江塔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50米左右。地表文化遗存大量的红、灰陶片,断壁上暴露出墓葬等。商周遗存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1986年在遗址上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随之发现了一些房址、窑穴,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遗址上还有一座明塔,称镇江和尚塔。
镇江营塔还有一个传说,……
此塔造型,古朴清秀,塔旁一棵古槐有两人合围之粗。古塔旁有一棵古槐,古树粗壮,伴随古塔。古塔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古塔周围原来有无古寺不得而知,但古塔为和尚塔。所谓和尚塔就是和尚死后装入大缸,埋入地下,上面建个塔。古塔坐落拒马河旁高台上,此处旧时也是跨越两岸的古渡口,连接两岸索桥还在,周边还有远古文化遗迹,站在此处,不远处的塔山乃至山顶山的照塔清晰可变。拒马河、山岳水影、古物飘香,蓝天白云的,好美的地方。
……
过了大桥,到了镇江营村北,首先看到的是村北的大牌坊,牌坊西北有个高台,台阶旁高台的墙上还有一个挺亮的牌子,写有“镇江营塔”和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高台上护栏做门上了锁。塔的四周有围墙。
照塔在山顶上很清晰,直奔着去只是没有路,羊肠小道都没有,好在岩石为主的山,荆棘荒草不多,最多沟沟坎坎,稍微费点力气就行。
远远的山庄、公路、河流等能清晰的看到,使人感到并不孤单,似乎不会迷失方向,也有安全感。下山后就要离开,突然看到一块石碑在山脚,忙走过一看原来是照塔保护标志,北京市文保标志。这真是古塔山顶上,立碑山脚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