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八九〇)吹糖人儿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八九〇)吹糖人儿
题吹糖人儿
言泊远
铜锣响起叫连声,挑担人向闹市中。
巧嘴吹出龙凤舞,琳琅剔透笑儿童。









这就是“浇铸”的

这也是“浇铸”的

全是我做的
吹糖人儿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带架的长方柜,下面有一个半圆开口木圆笼,里面有小炭炉,炉上大勺里放满了糖稀,就是饴糖。
饴糖是由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软饴糖为浅黄褐色透明黏稠液体,俗称糖稀。味甜柔爽口,广泛用于糖果、糕点制品,亦用于其他工业。
据说吹糖人儿的生意在唐代就已经有了。那时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
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印和胤同音,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打铜锣就成了这个行业的标志。
传说,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朱元璋造就了 “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吹糖人儿的老人救下,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挑担换破烂。他创造了把糖稀加热变软制作糖人儿,有小鸡、小狗、小猴,很是可爱,小孩儿争先购买。许多人问他怎么吹糖人儿,他就一一教他们,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到现在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挑子一头是小柜子,两边钉着长方的木架,中间铜环上拴着根短绳穿扁担。木架两层都有很多小插孔放糖人。这玩意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孩子们都喜欢。小贩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端,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等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成了。有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在背上敲个洞倒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流出来,用江米小碗接着,用江米小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糖稀流完了连孙猴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叫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价格也贵。
糖耗子是最便宜、最简单的,从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的一块糖稀,揉成长条,放在木模子里一吹,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就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
吹糖人儿的不光要有手艺,还要有力气吹。吹糖人儿的用的原料成本虽低,获利甚微,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挑子的圆木盘底下有个抽屉,拉出来是一块大理石板,用来画糖人的。柜子右上角有个洞用来插草把子,不管吹还是画的糖人都插在上边。
另一头挑子差不多,只是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里边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几个抽屉用来放原料、工具、竹签和木炭。
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等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胡同里常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糖人可以用牙膏皮来换。这颇受小孩欢迎,常有小孩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
我小的时候胡同里还有挑挑儿转彩的,挑子上放一个圆木盘,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的由圆心向外呈辐射形的格子,里边写着葫芦、公鸡、关公、金鱼、猴子、耗子等。木盘中心有一个转杆,转杆顶头垂着一根小针,转杆停止转动时,小针指着哪个格子,就得哪个奖。奖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几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是:围棋子儿大小的糖稀一块。有时也有买剩下的金鱼、耗子之类东西,虽不精美,也是补偿吧。花几分钱转一次,小孩都喜欢。
庙会上,吹糖人的摊子前总是围满了人,孩子们瞪得滴溜圆的大眼睛,对吹糖人的老人有说不出的佩服,每当一只“公鸡”或一个“猪八戒”在老人的手里像变戏法一样呈现时,孩子群里都会传出一阵阵喜悦的笑,然后缠着家里的大人给买。
王天军是北京嘉凡民间艺术表演团专职吹糖人艺人,多次受邀到国内外进行商业表演,他吹糖人特点是逼真,糖色好看,特别注重环保卫生,不添加违禁和非食用色素等配料,口感好。全靠自己的技术吹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动物,植物,也不上色。他不仅自己吹,还可以让观众来吹,大人,小孩,老人都可以参与,一分钟学会,让您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如今糖人不再是哄孩子的了,但是在城市的繁华地区又出现了“糖人”形象。现在的“糖人”很少有吹的,更没有在石板上画的,绝大多数是“浇铸”的,用一小勺糖稀往模子里一倒,就行了。省事来钱快,还不要技术。现场“吹”的人员有没有“健康证”,有没有卫生防疫人员检查,难以分辨。都是吹好了销售。在哪里吹、怎么吹,没人知道。
糖人、糖画对于现在的孩子,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了。价钱也是浇铸的二十元,吹的三十元。买的人并不多。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不温不火的传统手艺留到了今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