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八八八)北京宫灯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八八八)北京宫灯
老北京的故事(八八八)北京宫灯
北京宫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久负盛名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民间风俗上元灯节, 节日用的红纱灯,千家万户张灯结彩都是它。北京主要生产一种绢画灯,具有强烈的宫廷色彩。无论是宫灯还是纱灯,过去多为宫廷使用。
全国宫灯艺人云集北京,形成了以宫纱灯为主的传统特色工艺。北京民间灯彩的制作也很精美,灯市口曾有盛极一时的灯市。清末,北京宫灯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牌。
北京宫灯制作精美,用料讲究,框架多用竹子、红木、檀木、花梨木等贵重木料进行捆扎。外绷彩绘纱娟,下垂流苏,口饰金边,典雅华贵。红纱灯用金色云朵和流苏烘托,显得格外艳丽端庄。今天的北京宫灯,观赏性远大于实用性,但其中所蕴含的传统工艺,在历史的流逝中,依旧熠熠生辉。
北京宫灯既有照明的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欣赏价值。每逢吉日良辰,华灯高悬,倍增欢乐吉庆的气氛。过去,每当“上元灯节”到来,“灯市千光照,花焰万枝开”。2007年,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在民间美术项目中,北京宫灯赫然在列。2008年,又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秋时期就有了宫灯的雏形。宫灯是挂在室内的、按一定规制制作的木制灯笼。而北京宫灯,是在紫禁城里使用的,具有鲜明的皇家特色,是集木艺、雕刻、漆饰、编织、绘画等多种技艺于一身的精湛工艺品。
宫灯的来历有个传说。早年民间有个做灯为生的老人,每到过年的时候,就做几个灯挂在自己家门口来增加点儿喜庆气氛。他的灯做得非常好看,吸引很多人来看。一天,县太爷从老人家门口过,看见门上挂的灯也很喜欢,就让老人给他做了一对儿灯笼。他琢磨:这物件儿挺新鲜,如果把它献给皇帝,皇帝一高兴,还给我升个一官半职。他就把这对灯送到了宫里。皇上还真喜欢,对这个县太爷又是嘉奖又是加官,把灯作为宫廷专用。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贡灯叫成宫灯了。虽然这是传说,但确有文献记载。
北京宫灯起源于明朝末期。马元良,北京市美术红灯厂第一位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位宫灯设计人员,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北京宫灯代表性传承人;翟玉良,东城区级非遗项目北京宫灯代表情传承人。他们两个人一个设计、一个制作,都对北京宫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马元良介绍,在明朝末期,南方一个叫包状元的人把自己做的灯进贡给皇上,皇上觉得不错,想挂在宫殿里,但进贡的灯不够用,便下旨找木匠仿制。“过去,廊坊头条有制作宫灯、纱灯的灯笼铺,像灯市口那一带都做宫灯。宫灯越发展个性化越强,慢慢图案也变了,逐渐就发展起来了。”很多人都知道,灯市口有盛极一时的灯市,清末民初每逢正月十五,大栅栏地区也举办灯市,各家店铺门前各种花灯竞相点燃,大放异彩。
起初,宫灯只在皇宫里使用,后来,皇上把宫灯赏赐给了一些大臣,于是宫灯得以走出宫墙来到民间,并在灯彩艺人们的手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开始,民间的灯不许画龙,都是花卉,甚至就是素的。到清朝就繁琐了。临近解放时,出现龙头凤尾图案,再加上云彩、花卉,民间彩灯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
北京宫灯种类多,样式纷繁。宫灯分挂灯、落地灯、壁灯、戳灯等大类。造型方面有盆形、六方形、双柱形、球形等等,细分少说得有几百种。最具代表性,还是六方宫灯。它是传统的宫灯,包括故宫等比较庄重的场合。
制作出一盏精美的北京宫灯,要经过开料、锼活儿、磨工、上漆、画片儿、编流苏等等大概有一百多道工序,而且基本上全部要手工完成,每道工序都要特别精细,一点不能马虎,否则前功尽弃。
几十年来,由马元良设计、翟玉良制作的北京宫灯数不胜数。但让他们难以忘怀的,还是开国大典由前辈匠人制作的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灯笼。
“老艺人没做过那么大的灯笼,但这是政治任务,大家伙儿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灯笼做好。”翟玉良说,没有做灯笼场地,就在天安门的门洞里做。时间紧任务重,几位艺人整整三天三夜没离开城楼,终于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八个大红灯笼做好了。又调来十几名战士,把灯笼抬到天安门城楼上,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挂了起来。
据记载,八个灯笼都是用毛竹、不褪色的红士林布和松木制作的,上下部贴有金黄色的云朵,底部配有黄色流苏,十分庄重、大方、美观。每个灯笼高3米、直径5米、重80公斤,三个战士手拉手才能环抱,堪称有史以来最大的宫灯。
宫灯制作后继乏人,技艺面临失传。曾经盛极一时的北京宫灯,目前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掌握宫灯工艺的技师年龄偏大,另外又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马元良、翟玉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果宫灯从我们这一代手里失传了,真是不甘心。他们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宫灯,为传承北京宫灯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