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八八五)帽儿胡同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八八五)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在东城区后门桥北,是北京幸存的25片胡同保护区中非常著名的一条,是当今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排行第四。有着百年历史的帽儿胡同虽然经历了岁月蚕食,但依然保存了一些原来的风貌。
帽儿胡同呈东西走向,全长585米,浓密的林阴道下,隐隐中透着非凡的地位。帽儿胡同的西口正在翻建中,没有路牌,只有在东口有一块路牌。
明朝称为梓潼庙文昌宫,清朝称为帽儿胡同。文昌宫是供奉文昌帝的地方,文昌帝即文曲星,是神话传说中掌管文运的神仙。
帽儿胡同现在还有存完好的四合院,还住过很多名人。
1号文昌庙仅存一块刘墉题写的御制碑,现为居民院。
5号院,靠近胡同东口,朱门黛瓦,是一所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大门总是关得紧紧的,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院子结构严谨,布局完整,是现存较完整的四合院。大门一间,门内有影壁,左有四扇屏门,倒座房六间,硬山合瓦皮条脊。一间二道门,一对石狮,灰筒瓦。三间过厅带走廊,东西各三间厢房,各五间配房,额枋处绘苏式彩画。房门还保留清式的裙板。过厅后有甬路与正房院垂花门相连接。垂花门两旁有造型生动的小石狮。院内带抄手廊,廊墙上的什锦窗很完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样式与前院相同。皆为硬山合瓦箍头脊,最后为一排后罩房。现在是“单位用房”,什么单位,不好说。
9号和11号是可园,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是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园林之一。一直没有对外开放。据介绍原来7号至13号院,是一处由五座院落并联而成的大宅第,占地达1.1万平方米,规模广阔,布局谨严,山池亭榭俱全,在现存的私家宅院中非常少见。可园落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占地四亩,分前后两院,前院中心为沼池,后院中心为假山,通过东部的长廊贯通。前后院各有一座正房在正中位置,坐北面南,在西厢位置上各有一座小厅,与东部的长廊相均衡。现在可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包括其他四座宅院。全园存在着明显的中轴线和正厢观念,布局疏朗有致,建筑精巧大方,山石玲珑,水池曲折,且有多株珍贵的松、槐、桑等古树,整体至今保存尚好,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13号,冯国璋故居,冯生于清咸丰八年(1859),河北河间县人,卒于民国八年(1919)。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冯担任直隶都督兼民政长,后任江苏督军。1916年为中华民国副总统。1917年冯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1918年去职后,在这里闲赋,一年后在这所院子里病故。院子西为住宅,东为下房,中为花园,构成一座气势宏大的建筑整体。这个院原为住宅的主要部分,共分五进院落。大门两旁有八字墙、上马石。院子的门洞已经改为住家,在旁边开了个门,从外面看不出院子里到底有多气派。后来成为化工部宿舍,院子至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
21号是梓潼庙文昌宫遗址。原先梓潼庙中还有赑屃驮石碑,现在石碑应当是梓潼庙唯一的遗物了。不过现在由于四周房屋的包围,石碑只可远观了。梓潼庙院子很大,一进门向东西各有两个院落。
文昌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清代嘉庆六年(1801)曾大修。文昌庙有山门、钟鼓楼、魁光殿、桂香殿祭文昌帝君、御碑亭;还有关帝殿、财神殿、大悲殿,全庙大小殿堂楼屋89间。每年春秋二祭,规模仪礼如关帝庙。辛亥革命后,文昌庙停止祭祀活动。庙址前半部现为帽儿胡同小学。《明御制护国文昌帝君庙旧碑》仍立院内,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35号、37号是溥仪妻婉容婚前的住所。是婉容之曾祖父郭布罗长顺所建。原只是较普通的住宅。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后,其父封为三等承恩公,该宅升格为承恩公府,加以扩建。西路四进院落。东路为三进院落。后院有假山、水池,东有家祠。西路正房即为婉容所居。正房五间内的隔扇、落地花罩雕缕精细。东院花厅装修基本保存原状,明间迎面墙满嵌巨镜一方,传为婉容婚前演礼之处。
45号。清提督衙门、民国保安队部即步兵统领衙门,俗称九门提督,其职能是执掌京师治安,并协理部分刑名。解放后,改为中央实验话剧院,又在院子里盖起了职工宿舍,上世纪80年代建的一座塔楼,与周围的四合院显得极不协调。当年的提督衙门早已荡然无存。这个院子西头入口处的树上挂了一块硬纸牌子写着:这里不是45号院,可是楼的东头大牌子上清楚地写着:帽儿胡同45号院!当年的提、督衙、门早已荡然无存。
笔者前几年就曾来这里想拍些照片,但是东不压桥胡同正在改建,乱哄哄的,就没拍。今天再来,还是不够整洁,但历史不会改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