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晋祠博物馆__看三绝、三宝、三匾〈晋豫陕游20〉 作者:年波也则



慢游旅游胜地晋祠,细看三绝
三宝 三匾,让你沉浸到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
晋祠“三绝”指的是:周柏、宋代彩塑以及难老泉
一绝周柏 周柏是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 ,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倾斜45度,树龄有32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二绝:宋代彩塑 圣母殿是北宋年间修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精品。



三绝:难老泉 晋祠晋水有善利泉、鱼沼泉和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

晋祠“三宝”指的是:圣母殿、献殿和鱼沼飞梁三个国宝级建筑
一宝:圣母殿(宋代) 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庄严古朴,气势宏伟,蔚为壮观,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宝:献殿(金代) 献殿是供奉祭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


三宝:鱼沼飞梁(宋代)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因其是方形,水中又多鱼,故名鱼沼。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古人本有“架桥为虚,若飞也”,“飞梁石蹬,陵跨水道”的说法,故曰“飞梁”。

晋祠三匾指的是:水镜台、对越、难老
一、“水镜台”匾 “水镜台”匾是悬挂在水镜台正额上的牌匾。晋祠入大门,正对的一座建筑,叫作水镜台,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太原县晋祠旁边的南堡村人杨二酉所题 。


二、“对越”匾 “对越”匾是位于在晋祠的中轴线对越坊上的牌匾,“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



三、“难老”匾 “难老”匾是位于晋祠圣母殿一侧难老泉亭的匾额,由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傅山所题,是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大名匾中的“神奇之笔”。“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跨越时空漫长,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是许多祠庙建筑难以比拟的。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晋祠铭》唐碑 《晋祠铭》是一块由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亲自书写的御制御书,它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行书碑,因而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
《晋祠铭》全文总共1203字,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碑的四面都刻有文字。碑阳面的文字记唐立国后的文治武功并歌颂唐初的治国方略。碑阴刻有长孙无忌等功臣的姓名。碑的左右两侧刻有宋朝人游览时书勒上石的文字。《晋祠铭》开创了行书上碑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行书杰作。


唐园,重建于2007年,单檐歇山顶,东、南、北向有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连半弧廊,北接曲廊。包括飞龙阁、长守厅、流珠楼、望月楼、御井亭等建筑。





龙兴晋阳塑像 2003年建,是为了纪念太原建市2500年。塑像有李世民、徐茂公、尉迟敬德、定国公马周、长孙无忌、丞相魏征,高度6.99米寓意六六大顺、九九归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