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八六三)黄安会馆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八六三)黄安会馆















湖北黄安会馆在东城区前门外新革路1号,2013年成为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现在为草厂西社区警务工作室、东城区第三批普查登记文物。
新革路北起崇文门北河沿,南至西兴隆街。明代形成,为当时新开出的胡同,故名新开口,属正东坊,清代改称新开路胡同。据《寰垣识略》记载,清代南城吏目署曾设在此处。后经多次翻修,现存建筑风格为民国初期样式。1934年《最新北平全市详图》改为新开路。1965年,为避免与东城区新开路重名,改为新革路。近年为打前门地区交通微循环,北扩至崇文门北河沿。多亏这里有个派出所,我在附近问了10个路人,包括本地的居民,竟然谁都不知道。
黄安县是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的旧称,红安县城距离武汉80公里,距离黄冈市116公里。
黄安会馆始建于明代,曾是黄安赴京赶考人员的住所。会馆座西朝东,门口原来有半米多高的石墩。由主楼、附楼和一个后院组成,门上原来有匾,文革时被毁。会馆拆除前占地面积为6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2.6平方米,房间数为三十一间,东边的院子在扩建新革路时被拆除,此次又复建。
历史上,陈逵九(1857-1936)名鸿翼,黄安谭家村人,清举人,历任军机处员外郎、军机章京、礼部主事,曾捐款在北京修建“黄安会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目睹清廷腐败、借丁忧弃职还乡,历任黄安县高等小学堂堂长、黄州府中学监督、启黄中学校长。1915年,董必武因参加反袁护国运动,被黄安县署逮捕。陈找黄安县知事王立廷保释出狱,1931年在武昌凤凰窝任黄安学社社长。同年八月初,共产党人陈九丹被捕,陈单身直入高等法院,将其保释。后任湖北省通志馆员,1935年2月初携眷回乡,次年8月初病逝。
会馆拆除前占地面积为6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2.6平方米。原有住户37家,搬迁36户后还剩1户。现在会馆在恢复原貌修缮中。房间数为31间,现修缮了21间。据说,董必武曾在这里住过,还为这里题过词。董必武,原籍湖北黄安人,这里的住户提起他来很亲切。
从外面看,木质大门漆成大红色,因未悬挂匾额,路过的人往往不知这个院落的“百年身世”。推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逾10平方米的天井,灰色墙壁,红绿相间的半拱形木质门窗,阳光透过屋檐落在地上的斑驳光影,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静谧感受。过了天井,穿过一道小拱门,眼前就是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会馆的主体建筑。
此次修缮中将原有院落拆了,原来2米余宽的道路被拓至6米左右。主楼是一栋二层小楼。黄安会馆在修缮前是“大杂院”,有37户居民,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建筑损坏严重,启动修缮后,住户们陆续搬走了,院子也宽敞明亮了起来。
会馆的兴起,繁荣了前门地区的商业经济,也引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湖北黄安会馆的拱形门设计也体现了地方特色。随着明清时期北京戏剧的繁荣,为了使家乡剧种能够为旅京的同乡服务,会馆戏楼便应运而生,一时间,以前门地区为中心,京城处处回响着邦子腔、二黄调,地方戏剧各显神韵。
2012后两年,前门地区修缮10座会馆。随着前门历史文化区打造工作的深入,不论是清末民初时的街头建筑,还是“四合院”群落都将逐一重现,恢复明清会馆传承文化。
前门地区曾是明清时期会馆的聚集地,曾拥有会馆30多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历经时代变迁,很多会馆沦为大杂院,还有不少会馆仅存原址。
此次修缮的10座会馆包括湖北黄安会馆,因尚有部分居民居住,已完成部分修缮。会馆的修缮将视每座会馆的不同现状,制定具体的评估、修缮方案;修缮工作将分时段进行。对于会馆修缮后的使用,有的可以做历史文化展示,有的可以做商务交流,功能依市场而定,政府的责任是引导使用者保护会馆的建筑形态和历史风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院落,还应引入现代功用。“保护与合理使用,应该相辅相成”。
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会馆恢复工程,进一步整合会馆周边建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使其成为展示地方文化、体验风土人情、同乡聚会联络的现代会馆,全面实现文化传承。现在,前半截作为西草场社区警务工作室,后半截是居民院,我悄悄的进去了,没敢出声,更没敢上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