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2023-07-14 22:17:26)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题大榛峪长城

言泊远

断壁残垣依旧雄,九边山野舞苍龙。

秋风又染丹枫俏,还忆烽烟溅血红。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老北京的故事(八四〇)大榛峪长城

        大榛峪长城在怀柔区渤海镇大榛峪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是集长城、古洞、山川、泉潭、飞瀑于一体的天然锦秀谷。大榛峪村就在这群山环抱的山坳里。春天,这里开满了山杏花、山桃花。秋季,霜叶似火,秋意盎然。这段长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是为了明朝护守边防而兴建的。

        大榛峪虽然于清代成村,但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曾有古人在此生息。据传,当年修建长城的官兵来到此地,见一片茂密的平板榛林,其果实有成人拇指肚大小,比寻常榛子大出许多,故此地取名“大榛峪”。

        峪者,山之谷也。大榛峪就处于两山之谷中,山谷两侧,峰峦起伏、怪石峥嵘,其西侧就是有名的牛犄角岭,东侧则是连云岭。这两道山岭都是以长城而命名,历尽苍桑而古貌依然的万里长城,宛如巨龙欲飞,直插云霄,雄城险关,甚为壮观。

        大榛峪长城因交通不便,前来的游人稀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大榛峪长城属怀柔境内的重(chóng)边长城,从北沟的水关到响水湖内的磨石口关,全长约9公里,中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水关-西大楼-贾家口关,就是从三岔子村到姚校长的自留地;第二段是贾家口-牛犄边-驴鞍岭口;第三段是东边的旺泉峪和磨石口长城。长城的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西大楼海拔986米。

        怀柔境内的长城,西起延庆,经九渡河、渤海、雁栖、怀北四个乡镇的二十二个村,后与密云县长城相接,全长61.5公里, 其中,大榛峪村就有长城8公里。大榛峪长城有空心敌台、实心敌台、墙台等,并有关隘4处。明代,每处隘口都有城堡并设卡屯兵戍守。

        长城,这条巨龙横卧在群山之巅,把身子也探向大榛峪后的山谷,形成一道当地人用来驮运重物的驴鞍状,所以,当地人就称这道长城为“驴鞍岭”。久而久之,驴鞍岭被充满文化气息的“云安岭”所代替。此段长城拔地而起,直冲云天,甚为壮观。所以,称这长城为连云岭长城。

        大明万历年间,大修北京长城,大榛峪长城也在此时得到了修复。大榛峪有石碑记载了这次工程:“山东右营春防军士三千名,内除杂流火兵四百名,实在修工军士两千六百名,奉文派修大榛峪,东接主兵工尾迤西二等边墙五十八丈五寸,内修便门两座,铁裹门四扇,又修匣光墩台起迤西二等边墙六丈九尺五寸。共墙六十五丈,底洞一丈六尺,收顶一丈二尺,高连垛口二丈,自本年二月二十日兴工办料,遵照原行如式修筑,於四月初八日修完,因记……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月立”。

      大榛峪长城的设计因山而异,以险建城。长城的修建依据山势地形而筑,尽量利用天险。所有的长城都选择在陡峭的山脊之上,且紧靠外侧悬崖而建,达到易守难攻的目的。敌台分布根据地形、地貌和实际需要而定。有的敌台修在高山之巅,便于嘹望和居高临下地控制要害;有的敌台则藏匿在山弯谷底,只有走到面前才能发现, 用以控制河口要路。敌台距离,缓处一般一两千米建一台,冲处四五十米建一台,特别是关口要塞更是敌楼林立战台密集。鉴于此,在响水湖内的磨石口关,明人题写的摩崖石刻“天设金汤” 四个大字就镌刻在陡立的巨大山石之上,彰显出万里长城的雄伟风采!

        长城每经过一个山谷必建一座水关,水关之上必有瓮城为守城之险。驴鞍岭也不例外,在鞍的最低处的山谷口上,建有一水关,行洪时可作泄洪之用,无水时可通车马。只是这道水关破坏严重,如今的水关已经只剩下一道缺口,唯瓮城还可见当年的规模。

        大榛峪长城两边都修造了完整的跺墙,双边跺墙是这一带长城的一个特色,虽然在其他段不是没有,但像大榛峪这样成建制大范围的不多,一种猜想是东边的箭扣和西边的铁矿峪长城太过险峻,被突破的可能要小于大榛峪,所以大榛峪墙高且宽厚,为的是关口一旦被突破,仍然可以向关内持续攻击,以达到阻碍敌人进攻速度的作用。 

   虽然大榛峪得名源自明朝,然而,真正有人定居却是在清朝。清初,满洲八旗入关,顺治皇帝允许满人掠夺汉人财富,颁发了《圈地令》。最先来到大榛峪的是寇姓兄弟,兄弟俩见这里山清水秀,植被茂密,就跑马占了今大榛峪马方台村和附近的大片土地及山场。后人在此繁衍生息,虽然以后不断有异姓迁入,但寇姓依然是望族。

        寇家人所占的马方台,原名嘹马台,是驻守长城官兵的练兵之地。相传,驻守在大榛峪长城各关口的明军,每天到此操练,操练完再各回驻所。尽管如此,依然没有挡住满洲八旗的铁骑。万里长城虽同天险,终被吴三桂从内部攻破,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南下入关了。

        寇家兄弟虽然占了大榛峪最好的土地,但是就在他们驻足之后不久,一位名叫赵子仲的山西人,从洪洞县跋涉到了大榛峪西台子,繁衍生息。至今,赵姓已经传至第13 代,是大榛峪第一大姓。

        在古代,修建长城是战争的需要,现在,长城成了优美壮观的文物古迹。从长城楼台窗口望去,长城的身姿犹如银白巨龙,蜿蜒盘旋在群山之巅,吸引着八方游客慕名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