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八三四)八旗会馆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八三四)八旗会馆
八旗会馆在密云区东北部古北口镇,坐落在司马台长城脚下,距城区55千米。镇政府驻古北口村,素有“燕京门户”、“京师锁钥”之称。古北口历史悠久,有近4500年的建置历史。
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前去热河途中经过古北口,感叹于长城内外的美景,问刘墉此地为何名。刘墉如实回答:“春秋时叫北口,北魏时叫出峡,唐时叫虎北口。”因在城南门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古关”二字,又在北门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北口”二字。乾隆便将此地改作“古北口”,流传至今。
古北口自古以雄险著称,有着优越的军事地理位置,《密云县志》上描述古北口“京师北控边塞,顺天所属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关为总要,而古北为尤冲”。古北口以其独特的军事文化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苏辙、刘敞、纳兰性德等文词大家在此留下了许多名文佳句,更有康熙、乾隆多次赞颂,以“地扼襟喉趋溯漠,天留锁钥枕雄关”称颂它地势险峻与重要。
正黄旗在此守卫古北雄关,金戈铁马,沙场点兵。明清时期,由于在此往来各地的旗人很多,在此建八旗会馆,也很正常。因为专为满族旗人服务,所以名为八旗会馆。会馆实际上是包含着所有满清人士在此地活动交流的场所,规模、影响力自然也非同一般。
清军入关后,乾隆特派正黄旗骁骑营一部对司马台及周边军事防塞严格驻守,八旗会馆便是当年正黄旗驻军的场所,在这里守护古北边关。现在的八旗会馆从满族的民风民俗、军事驻守、重大战役和日常生活等多方面介绍这个马背上的民族。
八旗军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军事组织。他起兵后不久,便对女真族氏族社会存在的兼具生产和军事职能的社会组织进行改造,先后建立了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皇太极时,又按民族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设立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职,逐级统辖。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八旗会馆内有八旗旗帜。
古北水镇是在原司马台三个自然古村落的基础上,经过四年的建设修复,2014年古北水镇开始迎接游客。和古北口镇不在一个地方,也不是古北口镇的更名,仍然属于古北口镇管理。
踏入会馆,可以看到前门雕刻的二龙壁的吉祥图案,这是八旗弟子高贵地位的象征;门前的两块上马石,一块是供主人出行时登高上马用的,另一块是供主人归来平稳下马用的。当时不是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上马石的,只有大户人家、官僚和贵族家门前才有,而八旗会馆上马石上雕刻的龙头,那是皇室人员才能用。会馆门口的木柱子上面有深深的木纹,散发出浓浓的历史韵味。中间的屋子还摆放着努尔哈赤和手下将领的铜像,昔日的将领们正在指挥商讨萨尔浒战役。在梦回大清的展厅内,有一幅《平定西域战图》铜版画,它是乾隆为了纪念两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让宫廷中的西洋画家郎世宁创作的一组大型历史纪实画。
八旗会馆是满清八旗文化集大成的地方。今天通过军机厅、中军堂、会客厅、婚俗厅、百科长廊、民居、练武场这些展厅内的展品和情景模拟,近距离地了解马背上的民族民俗风情,领略八旗子弟的军事风采和生活风貌。
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北口镇,古朴、典雅、风景如画。鳞次栉比的房屋,青石板路,流水人家,悠长的胡同,无不展现了北方民国时期的古镇风貌。古老的汤河支流萦绕其间,古建、民宅依水而建,宛如一片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夜幕降临,小镇的迷人夜景更是超凡脱俗,冷峻中透出丝丝温馨;还有极具代表性的小镇美食古法蒸核桃、密云烧肉也是不容错过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