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八二八)粤东会馆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八二八)粤东会馆





粤东会馆在东城区前门外西打磨厂街,1965年以前的蓝色门牌是打磨厂179号,1965年以后的红色门牌是西打磨厂街90号。这是一座典型的三进三出的院落,有两道门,有影壁,有集资建馆的石碑,西厢房已经没有了。这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会馆、东城区2013年的普查登记文物。
粤东会馆建于明末清初,当时广东同乡嫌广渠门那里的会馆面积小、地处偏僻、交通也不方便,出资迁到西打磨厂,紧靠皇城,占地两亩,盖了这个新粤东会馆。新建时粤东会馆曾经一度易名为嘉会会馆,后又改了回来。门口高台阶上,两大扇黑漆木门,两侧各有一扇旁门,虽然破败,但基本保留着当年的风范。大门内足有五六米长的宽敞过廊,过廊里西侧有一大间房子,有门无窗,是当年的门房。
过廊外是宽阔的青砖甬道。东侧有个小跨院,院里是三间倒座房、两间西房、两间南房,中间有盖瓦的墙檐和牌坊式的门柱组成的院门,按照四合院的规矩是二道门,两边是骑着金钱瓦的院墙。迈过院门前后几级台阶,迎面是一座影壁,影壁东是一片空地,西是一座石碑,写着捐资重修粤东会馆的名单和缘由。再往里走,是坐北朝南的正房的三座套院,与大门和影壁对照,中心稍稍偏西一些。除前院有二道门,其余的中院和后院,各有朝东的一扇木院门,一为方形门,一为月亮门。
还有两家已经毁掉的粤东会馆。
一家在广渠门内。这家粤东会馆开始叫作岭南会馆,是旅京的广东同乡在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建的。当年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广渠门激战后金军,却在背后让人捅了一刀,崇祯偏信了小人谤言,袁崇焕被诬陷而在菜市口凌迟处死,他的骸骨最早就是广东乡亲偷偷埋在粤东会馆里的。以后的袁崇焕祠就是在粤东会馆附近建的,那已经是清朝的事了。袁崇焕无疑给最早的粤东会馆抹上了最光彩也最神奇的一笔。可惜,这座北京最早的粤东会馆,明末的时候就已经毁掉了。
另一家粤东会馆是在南横街的东北角,建于清末。依然是广东同乡出资,买下康熙年间大学士王崇简父子怡院的一角,占地六亩。显然,广东人越来越有钱,在朝廷里越来越有势力。而且,那时的广东人如现在的北京人一样格外关心政治。戊戌时期,保学会就是在这里成立,变法的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曾经出入这里。民国元年,孙中山来京时的欢迎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他们都是广东人。上个世纪90年代,为开通菜市口南北大道,南横街以西被拆了一片,占据南横街东北角的粤东会馆首当其冲,被拆除建路。
粤东会馆原名岭南会馆,是旅京的广东同乡在明嘉靖年间建的。粤东会馆曾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策划“戊戌变法”的集会之地。
粤东会馆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后来是一处居民院,院内私搭乱建严重,但北房主体结构尚存。同时粤东会馆正处在南横街的“嗓子眼”,因而保护腾退工作将配合南横街道路改扩建一同进行。粤东会馆将保留建筑主体,对破损严重的东侧和南侧进行规划修缮,一并挪到西侧。改造保护方案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准。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文物部门决定进行修复,粤东会馆修复后开辟为辛亥革命博物馆,2009年8月动工兴建,2011年9月落成,2011年10月8日举行《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开展仪式,《首批入藏辛亥革命博物馆书画作品展》在该馆开展;由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领导小组、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会举办的《辛亥革命首义百年祭》在该馆开展。10月10日
全国政协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书画作品展》在该馆多功能展厅开展。10月15日免费对社会开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