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八二〇)汀州会馆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八二〇)汀州会馆











汀州会馆在东城区前门外长巷二条,是明朝及清朝福建省汀州府设在北京的会馆。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由福建省居京的同乡集资修建。汀州会馆分北馆和南馆两部分,北馆在长巷二条路北的48号,南馆的后门隔在长巷头条62号、长巷二条43号,与北馆隔街相对。是福建省在京同乡集资修建的北京罕见的福建风格的民间古建筑。
据《北京地方志·建筑志》记载,南馆建于乾隆年间,但没有旧志记载南馆的购置时间,只能确认是晚于北馆之后建造购置的,规模较小。据民国三十二年(1943)李景铭先生在《闽中会馆志》中推测,可能出于北馆房屋不够住的缘故,又添购南馆,因而南馆只能算北馆的附属。
1984年,北馆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1月北馆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所存会馆北馆主院正房建筑。
福建省清流籍裴应章尚书于万历十五年(1587)捐宅为馆。馆内有福建汀属八邑旅平同乡会。北馆共有院落六个,房屋五十余间。中院为主院,有一座五开间的大殿,原为会馆的祠堂,供奉天后娘娘和会馆创建先辈牌位。祠堂的梁、柱、门、窗均由江南杉木制作,由于杉木的材质较轻,承受不住房屋的重量,一般不会用来做梁柱和檩,顶多只能用作椽。房顶覆盖台瓦,平缓起坡,前出廊后出厦。
《北京地方志·建筑志》中关于汀州会馆的建筑特色是这样描绘的:会馆建筑考究,具有南方建筑的特点,房椽头全部雕出象鼻状,粱头雕有神牛、天马等动物纹图案。正厅全部采用江南出产的杉木建成。廊内装修全部花格子卷帘雕花门窗,廊顶露明天花,雕刻出象鼻形椽子,挑尖梁上有双象形蜀柱,梁头镂雕出天马、神牛等多种动物纹饰。这些雕工十分精细,动物形象生动逼真,花卉图案也玲珑剔透。整体建筑形制独特,雕工精湛,淡施彩绘,色调素雅。其他各院落的房屋也做工细致,和正院浑然一体,可谓院中有院。也有说北馆建于明朝弘治年间。
南馆为清乾隆年间建成,其中也有大殿,内祀一尊硬木雕刻的奉文魁星像,建筑不如北馆精湛,规模也较小。馆里原存匾额、石刻碑记及雕塑等文物,已无存。
由于所在胡同是少有的南北走向的胡同,汀州北馆也和普通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不同,呈现为坐东朝西的状态。现在来看,汀州北馆应为一个三进的四合院,大院里布局为东房(正房)、西房和南北厢房,大院和后院之间没有一般四合院里区分内外宅的月亮门,只有一条窄窄的通道,当然,由于汀州会馆特殊的朝向,后院也是位于大院的北面。只有鲜红的格子雕花门窗在传递着与众不同的信息。
2003年3月启动北馆修缮工程,除了东房外,其他的房子全部推倒重建,但房梁、檩、椽仍然使用原来的材料。东房是唯一没有被“伤筋动骨”整修过的,因而能找到属于南方建筑的细节。和房屋内置的椽不同,东房前廊的椽呈现左右对称弯曲的象鼻形,也就是所谓的“象鼻形椽子”,不过把它们叫做“罗锅椽”,听起来更为通俗贴切,但“罗锅椽”只是起到装饰作用,不能承重。因而在“罗锅椽”之上还有一层“檐椽”,直插进“罗锅椽”抛物线的顶端。另外,在“檐椽”外,又有一层“飞椽”,“飞椽”既有装饰作用,也能起到承重作用。从这三层椽上,不难看出南方建筑的讲究。
南馆为清乾隆年间建成,其中有大殿,内祀奉一尊硬木雕刻的文魁星像,建筑规模较小,建筑不如北馆精湛。馆里原存匾额、石刻碑记及雕塑等文物,已无存。1987年北馆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所存会馆北馆主院正房建筑。南馆兴建时间较晚,大约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南馆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称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自湖南来到北京,最初便住在汀州会馆大门右手第二间房,当时他还未被介绍到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如今这间房已被翻盖为新房,外墙粉刷了一层白石灰。
远观汀州会馆建筑全局,发现两个院子的东房房脊两端翘起,约呈45度角,下方则隐约能看见绘有花纹的石雕。,两端翘起的部分叫做“蝎子尾”,下方挂花的雕刻叫做“平草”。从这个建筑细节也可看出汀州会馆的南方建筑特色。
通常南方的凉亭翼角都会高高翘起,显得精致玲珑,南方的房屋建筑也不例外,“蝎子尾”的翘起也打破了房屋的呆板,而且但凡有“蝎子尾”就一定得有“平草”,“平草”的挂花雕刻又给整个建筑平添了几分精巧和生气。
北京的会馆产生于明朝,清朝达到鼎盛时期。会馆是指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所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会馆中有绝大部分是各地进京科考举子的住宿之地。中国科举考试到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终止,先后在京举行科考201科,全国各地进京应试的举子达120多万人次。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回顾孙中山的革命实践和思想主张,北京汀州会馆就是福建省闽西客家在京的历史见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