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一八九)护国双关帝庙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一八九)护国双关帝庙






以上2017年拍摄








以上2023年拍摄
护国双关帝庙在西城区西四北大街167号。
我经常坐车从西四北路过,看见路西的一个小庙院里露出一个新修的红漆彩绘房梁,很是惊奇。这个院里曾经住着我高中的一位女同学,好像是军队的家属院。几十年来这里一直是破破烂烂的,从未引起关注,也不知道原来是什么来历。
2017年,我特地来这里看看。小小的庙门匾额上黄色油漆书写的“毛主席万岁”虽然喷了青灰依然清晰,字迹下面经过仔细辨认,还可以看出镌刻的双笔勾勒的“护国双关帝庙”。紧挨着门北侧和垃圾桶之间有一个大约70厘米高的方石柱,向外面倾斜的斜顶面上刻着字,我掏出纸巾擦了又擦才看出:
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护国双关帝庙
西城区人民政府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八日立
斜面右上角还有一块肮脏的雕刻二维码,怎么扫都读不出东西来。
石柱北边有个小门,红色的铁门锁着,左边还有个门敞开着,进去一看原来是公共男厕所。我站在厕所门口倒是拍了几张较好的照片。
回来查阅资料才知道:护国双关帝庙是一座道观。建于金朝大定年间(1161-1189),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及其汗后即位之初(1324)出内帑(tng、nú)重修,明清都有复修,是唯一与北京建城历史同步,经历女贞、蒙古、汉、满不同民族共同敬奉的关庙,也是中华多民族融汇难得象征。
为什么称双关帝庙呢?原来,这里曾同时供奉着关羽和岳飞。民间传说岳飞本是关羽的转世,能精忠报国,故称护国双关帝庙。还说,在明清社会动荡之际,庙里突然多出了一尊关帝像,就成了两个关帝。渐渐地,这里就被称作双关帝庙了。据1936年登记的档案,庙内法物中的确有“关公像两尊”。
庙内原有元明清各朝碑刻十余方现完整存于北京石刻博物馆内。原有元朝泰定元年(1324)李用所立《义勇武安王碑》,由翰林院侍读学士臣阿尔威撰文。据元朝泰定三年(1326)所立的吴律《汉义勇武安王祠记》记载,都城西市旧有庙,殿久失修,元泰定二年(1325)由泰定帝及皇后捐资重修。明朝正统十年(1444),该庙重建。后来,又先后于明朝弘治十五年(1502)、嘉靖十九年(1540)、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修。
过年期间,老北京有去寺庙祭拜的习俗,其中就有关帝庙。历史上,北京城内的关帝庙并不少,但如今留下来的极少,其中较为有名且较完整的,就要属西四的护国双关帝庙了。
双关帝庙坐西朝东。自东向西依次为:山门一间,山门石券门上书“护国双关帝庙”;正殿三间,前出轩,通进深7.20米,通面阔10.20米,单昂三踩斗拱,歇山调大脊,出轩为悬山箍头脊筒瓦顶。殿内原供奉泥塑关羽坐像以及漆胎岳飞像,现已无存;钟楼、鼓楼位于正殿前北南两侧;后殿三间。
遗存至今的双关帝庙山门、大殿仍为金、元风格,大殿木构基本完整。据民国年间两次寺庙登记档案记载,该庙占地一亩左右,合符元大都初建规制。原有山门、钟鼓楼、正殿,南北配殿及后殿。现原构仅存山门及正殿,但格局尚未改动。山门为硬山式拱券门,上有匾曰“护国双关帝庙”;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前出悬山抱厦。据1936年登记档案,院内房屋共有二十间。原有法物:关公像两尊,站童七位,马两匹,火神一位,娘娘一位,铜钟一口,殿鼓一面,铁香炉两个,铜烛扦一对,木五供一份,铁磬一口,金刚经一部。该庙民国三十六年(1947)登记为僧庙,后改为民居,解放后产权归公,现属西城区房管局房地中心,庙里仍然住着民居。曾有报道称:《北京现存最古老关帝庙成危房12万平方米文物成大杂院》。
护国双关帝庙虽为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且坐落于北京市级历史文化景观永久保护区内,2007年西四街道办事处将山门及一侧围墙改造成公共厕所。2021年,已经修缮一新,庙内建筑也已恢复往日风采。公共厕所、垃圾桶已经不见了,肮脏的方柱斜面的文保碑也没了,红色的庙门变成了蓝色的铁板,没有开门揖客的打算,高门楼的167号院,还不如公共厕所,庙里能够看见的部分更少了。
“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共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三万余座,仅日本和马来西亚就有关帝庙一千多座。这种海内外对关公的广泛崇拜,体现出关公文化的博大包容。但是多年来不准参观的恐怕就这一座!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