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一八五)天主教南堂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一八五)天主教南堂














南堂即宣武门教堂,在西城区宣武门十字路口东北角,前门西大街141号,现在是北京教区主教座堂。它是北京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
南堂是北京最早的天主堂,为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所建,先后共六次重修,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询问可以进入参观,并且不需购票,比全国的寺庙强多了。据我所闻,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在中国迄今为止都没有进门购票的,更没有上市的,唯独少林寺开创了宗教界的先河,大概在世界上也是独一份!只能说我国的佛教六根未经。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利玛窦神父曾在这里建起第一座经堂,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新建的大教堂“牖器饰,如其国制,内建亭池台榭,式仿西洋,极其工巧,堂前有大理古牌楼一座,署有上赐‘钦宗天道’四金字。”顺治对汤若望和宣武门天主堂非常关注,曾24次亲临南堂,并赐有御制“通微佳境”匾,可见南堂当时的政治地位。汤若望建成的南堂除了宗教建筑之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科学设施,为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南堂共有三进院落,中式大门里是第一进院落,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西跨院为起居住房。教堂主体建筑为砖结构,坐北朝南,正面山墙立面远远高出房顶,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很有几分澳门大三八牌坊的样子。三个恢宏的砖雕拱门并列,将整个建筑立面装点得豪华而庄严,整个建筑里面磨砖对缝,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教堂建筑的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整体气氛庄严肃穆。
教堂顶上的十字架原来是金属框架透空的,文革时给拆了,后来再装上就是现在的样子了。
门外有两尊铜像,一位是利玛窦,另一尊不知道是谁。教堂内的祭坛中央供奉着圣母玛利亚的画像,画像下是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祭坛前摆放着鲜花,西侧供奉耶稣圣像,东侧供奉若瑟圣像。星星点点的蜡烛在圣像前点燃,散发出阵阵清香,没有香的烟雾缭绕。周围墙上挂有许多描述宗教故事的油画,祭坛旁有电子琴和做弥撒时的曲目单,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摞圣经。教堂内空空荡荡,好几位从胡同里的老太太值守。祭坛前也没有“布施箱”。我进来时,传达室的人已经告诉我院内可以随便拍照,大堂里面可以少拍几张。谁知我刚拍了一张,这几位老太太就来干涉。那就算了,有这一张也就够了。
我问她们:天主教是否信奉圣母玛利亚?她们告诉我她们信奉的是“老天爷”,老天爷是中国群众对玉皇大帝的称呼,怎么跑到天主教去了?她们这个教也白信了,玉皇大帝也移居海外了?
耸立在教堂前东西两侧两块残损的碑石,东侧是刻有汉满两种文字的《御制天主堂碑记》,是清顺治于1657年所立;西侧则记述着利玛窦和汤若望两人的事迹和建堂历史,诉说着南堂数百年的沧桑传奇。
2017年,正在我拍摄碑石的时候,教堂里走出一位身着白衣的修女。据了解这里平日有三台弥撒,其中一台是拉丁文的。主日即周日有四台弥撒,中文、英文、拉丁文的都有。这是为在京的外交使馆人员、外国商人、在京留学生和来京旅游者开设的弥撒,南堂也是目前北京唯一有英文弥撒的教堂。这里还为中外信徒举办各种宗教圣事及活动。比如洗礼、婚礼、追思等,组织慕道班、圣经分享班、爱心小组、临终牧灵关怀等五十个团体。最重要的是非教徒也可以来这里举办婚礼,收费从几千元开始,上不封顶。有唱诗班、乐队,有鲜花、塑料花供您选择。
弥撒圣祭是天主教最崇高的祭礼,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在祭坛上经由祝圣而成为真正的祭祀,表示十字架祭祀的重演,是天主教纪念耶稣牺牲的宗教仪式。
在南堂的东边原来还有南堂小学和圣母会法文学校,现在南堂小学受水河分校了,圣母会法文学校则改为幼儿园。
2023年再去补拍照片,赶上闭门修整,三年了,关门有日,开门无期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