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史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影响了明清两个朝代五百余年的帝陵规格建制。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寝,陵垣周长达22.5公里。明孝陵与北京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起义时,受战火连累,明孝陵的地面建筑被战火焚毁过。但明孝陵建成至今六百余年,地宫从来没有被人盗过,明孝陵地宫至今保存完好,没有被打开过。朝代更替没有影响到明孝陵,明朝灭亡,清朝为了拉拢人心,明确对外宣布保护明朝皇陵,重点保护了朱元璋的明孝陵,康熙和乾隆更是多次亲临祭奠明孝陵行三拜九叩大礼。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和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都曾经祭奠过明孝陵,对明孝陵采取了保护措施。日伪时期,由于日本人扶持汪伪政权,忌惮中国民众,也想收买中国人心,没有敢对明孝陵进行战火大面积破坏。
文武方门
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
注意“眀”字。什么多写一横,写成“眀”?“眀”字古已有之,古人注重风水,在他们眼中“明”是属于阳的,但是陵墓属于“阴”,为了符合五行阴阳的法则,古人在“明”字中加上一个横,让它变成“眀”,这样阴阳冲突了。
明孝陵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筑有围墙。
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后被毁。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是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
治隆唐宋碑
治隆唐宋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之意。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康熙深知,缓和民族矛盾,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
这个驮碑的赑屃(bi'xi)又名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是一个“缩头乌龟”。专家推测,“缩头乌龟”上的累累伤痕表明:龟趺曾被人为损坏过。后人为了弥补抢救,只好在原来的断脖子上重新加工,硬是雕刻出一个新的龟头来。
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三层须弥座
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享殿位于碑殿之后,现在只有遗址。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
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
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
内红门
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正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
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史书有称“殿后门”、“殿北门”。内红门南向,开卷门三洞,屋顶覆黄色琉璃瓦,基部为水磨砖砌筑。内红门遭到损坏后,长期只存一洞通行,2006年按旧制修复。
走在升仙桥上,对面是方城明楼。
周末参观人很多,顾不上拍全景,升仙桥栏杆依稀可见。穿过内红门是一座长57.5米、宽26.6米的大石桥,名为“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通过此桥入葬,寓意着逝者升入天堂,因此得名。 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底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用13层条石砌筑。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
方城明楼,是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明楼在方城之上,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方城明楼以北为直经400米左右的崇丘即是宝顶,也称宝城,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宫所在地。
老照片中方城明楼,明楼的木质建筑的已经不复存在。但下面的地宫依旧完好无损。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门,连通着一条54级台阶的深长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前后原先是有门的,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出隧道左右各有台阶,拾阶而上便可到达方城顶部的明楼。这种带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筑形式也是明孝陵的独创。
站在方城,正面向下看。
明楼内部,介绍明朝各代皇帝展厅。
朱元璋鞋拔子脸画像
在南京担任南京右都御史张瀚,曾亲眼看过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他说:朱元璋的相貌是“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髯不盈尺”。同时,张瀚也指出,这和民间所传的朱元璋的奇异相貌不符合。其实遗传上看,朱元璋祖孙三代都是大圆脸。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寝建筑,但其地宫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史无定论。加之朱元璋下葬时曾有13个城门同时出殡和葬于南京朝天宫、北京万岁山等民间传说,因此朱元璋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成为数百年来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马皇后画像
《明史·后妃传》记,马皇后死后,帝恸哭,想朱元璋一生历千难万险,杀伐果决,气吞山河,却在马皇后去世后,哭得像个孩子——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令人动容。他追谥马皇后为孝慈皇后,终生不复立后。
明楼上的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
明楼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正面南门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覆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仅存四壁墙垣矗立在方城之上。现明楼屋顶为2009年进行加顶保护工程时恢复。
此山明太祖之墓
出方城隧道,其北即宝顶南墙,正中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刻于民国初年,告诉所有来到此处的游人,宝顶土下就是朱元璋的葬处了。明孝陵地宫至今没有被盗挖。
明孝陵景区名胜众多,风光秀丽。正值春季览胜的佳地。赏梅胜地梅花山,建有万株梅园、博爱阁、暗香阁樱花园、花开时节,暗香浮动,游人如织。
时间关系,旁边名人墓葬:孙权墓遗址、廖仲恺、何香凝之墓都没有去。整个景区面积156.7万平方米,时间太紧,后会有期!
心清迹然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