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一七三)通运桥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一七三)通运桥








通运桥在通州区张家湾镇南门外。因横跨萧太后河上,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因地近码头,南北客货悉经此桥,经年累月,风吹雨淋,人来车往,不堪重负,时断交通。明万历三十年(1602),朝臣奏请改建石桥,神宗准奏。万历三十三年(1605)告竣,赐名“通运”,并建“福德庙”与“文昌祠”镇守此桥。清咸丰元年(1851)曾予小修。
桥南北向,全长十三丈,宽三丈,乃三孔石券洞平面石桥,券洞两侧上方雕有镇水兽,券洞壁上镶嵌碑记一块。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各有二十二根海棠望柱,柱头雕狮,神态各异;狮下雕为须弥座,束腰饰以连珠纹,上下浮雕仰覆莲瓣,整齐划一;两柱间嵌以栏板,每块内外两面各浮雕二只宝瓶,大小一般,虽都是荷叶,简单几笔,绝不重复,纹饰有别,煞为别致。宝瓶栏板共计二十一块,用长方花岗岩横砌金刚墙,瓶纹彼此有别。这种两面浮雕宝瓶风格,全国古桥所未见,是此桥独具的风格。柱头有石狮。桥北端原有螭首方趺碑记两通,皆为汉白玉所制,一为敕修通运桥碑,一为敕修福德古庙碑,钳道骈立。桥身均由花岗条石砌成,桥面车痕累累;中券阔二丈七尺,两侧券洞阔二丈一尺,分水石距缴背石高近一丈,运船穿洞不必免帆。当年,船通桥下,帆樯相连,车行桥上,鞭声不断,不愧为京东水陆要塞。城楼、古庙、岸柳、市肆俱与石桥映带,好生壮美,“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正是此处景致。
桥东原有万历皇帝赐名“宝德”庙宇一座。桥北端原立有螭首方字碑两通,等高同制,汉白玉雕。碑首高1.34米、宽1.62米、厚0.42米;碑座高1.2米、宽1.18米、厚0.44米,两面浮雕二龙戏珠纹,云纹缭绕。桥西石碑内纵刻篆书两行:“通运桥碑文”,碑首题“敕建通运桥碑记”,碑身阳刻楷书铭文;桥东石碑内纵刻篆书三行“敕建通州桥福德庙碑记”,碑身纵刻小楷铭文。两碑记述捐资改建石桥与建庙镇桥之事。现已无存。
正券当中圆肩之下两壁,各嵌一块碑记。边券外与雁翅接连,雁翅正中之上置滚石,雕为饕餮状,即所谓水兽,挺颈侧首垂视流水,十分生动,可惜只余一只,据传,此只乃城北不远土桥村石桥雁翅上之物,因夜间出来到田间毁坏禾苗,被桥南三官庙内关羽看见,便持刀前去轰赶,挥刀砍伤一只,此只不敢回到原处,则乘夜暗暗逃到通运桥下。
萧太后河凿成后,在河的南、北跨水搭架木板桥,故通运桥又有板桥之称。此桥也当水陆要冲,是去往通州和北京朝阳门方向的必经之地,木桥不堪重负常修常坏,明清两代时,桥北城楼街肆,桥南万家烟火。如今站在桥头,抚摸石狮,遥想当年一派繁华景象垂映在萧太后运粮河中。
1959年7月已立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通运桥至今尚在服役,坚固如初。
现在的通运桥是2002年由市文物局修缮的,桥面保持了车痕累累的原貌,道道沟痕记录着几百年前的峥嵘岁月,是运河北端码头商业曾经繁荣兴旺的真实写照。“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这幅千古绝对,其发源地就在昔日通州张家湾古城。
通运桥从建成,到2023年已经有412年历史了,桥面上深深的车辙沟,最深处约10多厘米,印证了该桥历经岁月沧桑的历史。
2022年,对通运桥整体及周边桥台的修缮。据了解,运通桥桥面全宽9.39米,桥身长33.6米,桥梁全长45米。通运桥是张家湾城南门外的一座古桥,也称萧太后桥。2013年3月,大运河张家湾城墙遗址及通运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运桥两侧原有四十四根望柱。如今经过修复,望柱和石狮,包括残破的都在桥上展示。这就是修旧如旧。
如今桥南修了台阶和栏杆,汽车不能通行,行人也绝少,桥下不见船舫穿航,河里绿藻覆盖,景致不堪。远离了往日的喧嚣,消失了昔日的繁华,犹如穿一身带着久远历史的旧衣衫,横卧在萧太后河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