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一七二)岫云观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一七二)岫云观

















岫云观在房山区琉璃河中学院内。岫云观又称良乡行宫,奉明嘉靖敕命而建,嘉靖十八年(1539)落成。明代琉璃河隶属良乡县管辖,故名良乡行宫。是明代京南唯一的一座行宫,建成不久,嘉靖便在行宫驻跸。清嘉庆多次重修琉璃河大桥,并在大桥北端建行宫,清中叶皇家到西陵谒陵,良乡行宫继续使用。
史书记载:良乡行宫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由三进殿宇组成,占地面积40余亩。一层大殿为明三暗九格局,硬山石板盖顶,调大脊。大殿两侧有配殿各五间。院内有牌楼和古松柏,树高10余米,干径周长达3.5米。第二层、第三层大殿与一层格局相同,也是明三暗九,硬山石板盖顶。两侧各有五间配殿。行宫后院是花园,花园内堆砌假山,植有奇花异木。
又称:良乡行宫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占地近百亩。原来,中轴线主宫殿群五进规制,东有侧院,西有御花园,后有菜圃。四周有高大的宫墙。最前端是小广场,东西两侧各有高大的宫门,呈城楼状。东接南北通衢,西望村烟旷野。小广场正南有戏楼,北面为内宫门,左右门房各三间。进内宫门有木牌楼,北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五间。其后有正殿三间,两侧有便门通向后边的院子,院子正北有凉亭一座,两侧接回廊。凉亭北院两侧各有东西配殿三间,正殿为皋殿,略成方形,十分宏敞,面阔三间15.43米,进深三间。重檐庑殿顶,筒瓦调大脊有吻兽,前檐为旋子彩绘。皋殿两山东西配殿各五间。最后是一座二层楼阁式宫殿,前出走廊,带耳房。在后殿旁边树立着两方石碑,石碑上书“敕谕:敕赐护国恩惠寺僧……”还有石五供的底座。行宫内殿宇众多,如今多已无存。
另称,岫云观共有香火地二百八十亩,老公私人田产五百亩,共七八百亩地。设有管收租生活的账房;有做饭、打杂、看庙、护院、长工等二三十人;养狗十几条。老公们饱食终日,深居简出。室内陈设都是从皇宫带出的。每年盛夏他们骑驴或坐轿,由一群听差前呼后拥地去宝金山避暑。很有气派。
岫云观为上方山的宝金山玉虚宫的下院,观内常年施舍吕祖救苦丹还看病,特别善于按摩和看妇人病。观内设有十几人的义学,不收学费书费。岫云观里的太监信奉道教,他们可以吃肉、喝酒、吸烟、结婚。
良乡离宫是明代京南唯一的行宫,明朝衰落后改作恩惠寺,对行宫进行佛教改造,按照寺院规制,在二进院内东西建钟鼓楼,供佛家弟子及善男信女进香膜拜。寺后改建二层藏经阁,朝廷还为寺院颁发了经卷。每当皇帝到西陵谒陵,还把恩惠寺当做行宫使用,届时另给香火钱。
后又改为道观,名岫云观,清宣统三年(1911)由太监李乐宾筹资重建,当年开光。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
民国初年,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宫内的太监一部分流落到岫云观,当地人称老公庙。老公是北京历来对太监的称呼,和现在女人称丈夫为老公决不一样!
解放初,几个年老的老公因生活无着,相继它走,不知所终。剩下年迈体弱多病的五名,只有高文明和小魏稍年轻些,也年近六十。高文明每日推一木轮车,放两坛高醋,串村叫卖,换回粮食。早晨出去推着醋,晚上归来推着粮,再把粮推到醋坊,自食其力也颇辛苦。
1954年前后,高文明和小魏两个人政务院将他们安置在北京北长街内的兴隆寺,由国家养起了。
1957年前后开始遭破坏,泥塑被拆掉,改建为学校,现仅存一座后皋实为阁,共两层,上下各七间,一耳房,一大殿。
2003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对岫云观进行了修缮,年久失修的两座主殿屋顶残缺部件进行补配,恢复皋殿室内地面的方砖和室外的青白石台阶,恢复五进殿的传统楼梯,同时清理周围的不和谐建筑。使古老的岫云观得以重生。岫云观古建筑是研究明代建筑工艺的实物资料。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至今还能看到,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古迹。如今的岫云观在琉璃河中学院内,成为学校的一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