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2023-03-17 12:07:07)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八)飞龙桥

      飞龙桥胡同在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往北走路西,劳动人民文化宫东侧,南北走向,两端曲里拐弯。南边的出口对着缎库胡同。从胡同里还能一点儿、一点儿露出故宫的红墙。北边入口在南池子大街,南边出口还在南池子大街,胡同宽窄一般,但是北边有两段很窄,也就1米多点。从南边进去,再往南还有一条曲里拐弯的胡同相连,里面只有一户人家,大门上没有门牌,胡同口也没有胡同牌子,只有电线杆子上挂的小黄牌上写着“南池子大街”。北京城变化很快,胡同变大街的比较多,大街改胡同的实在不多见。

      飞龙桥胡同以桥得名,原来附近有一座明代修建的石桥叫飞虹桥,清代改名为飞龙桥。据明宪宗敕撰的《明英宗实录》记述,飞龙桥胡同明朝为明南城的一部分。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放归后,被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囚禁在南城,当年英宗非常喜欢这里的幽静,所以从复位后便常来这里游幸。后来他命名在此建起了一座嘉乐馆。馆中的正殿叫龙德殿,正殿后边的玉河上,横跨一座飞虹桥。

      桥的南北各有两座牌楼,南边的叫“飞虹”,北边的叫“戴鳌”。此桥是用汉白玉筑成,造形优美,独具匠心,桥栏上雕有龙、狮、蛙、鳖、鱼、虾、海龟等,并凿有水波纹饰,图案甚为壮观,波涛汹涌,活跃如生。桥南北两头有飞虹牌坊,东西两侧有天光亭、云影亭;桥北有假山,山下有秀洞,山上建有乾运殿,殿两旁有凌虚亭、御风亭等等,真像一幅山水画佳作。

      据说飞龙桥并非我国石料所造,是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从海外买下,磨好载运回来的。建到最后,桥前右边还缺一块方石,可料已用完,工匠们只好自己找料磨补,可试了几次,全没成功,最后只好作罢。

      飞虹桥的北面有一座假山,山下有秀岩洞,山上有乾运殿。当年飞虹桥一带雕栏镂阁、水波荡漾,四周空地皆种瓜蔬,风景独特,宛若村舍。明代有朱维京《渡飞虹桥》诗:鲸海遥涵一水长,清波深处石为梁。平铺碧甃(zhòu)连驰道,倒泻银河入苑墙。晴绿乍添垂柳色,春流时泛落花香。微茫迥隔蓬莱岛,不放飞尘入建章。

      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录有陶从政的飞虹桥诗讲述了桥的来历,“中官三宝下西洋,载得仙桥白玉梁;甲翼迎风浑欲动,睛珠触日更生光。”看到没有,飞虹桥是从海外仙山得来的白玉梁,那得是多稀罕的东西呀。也难怪徐文长在一个风雨天看到飞虹桥时,发出“鱼龙欲活石桥鳞”的惊叹。不过可惜的是桥早已灭失了,只留下了飞龙桥的地名。清建立后不久,龙德殿一带逐渐废圮。但飞虹桥却还存在,只因“虹”与“龙”相近,又加之明英宗常去,所以飞虹桥就被人们叫成了飞龙桥。

      据清朝朱一新所著《京师坊巷志稿》记载:“飞虹桥,虹俗讹龙。”胡同得名飞龙桥。清宣统时此地称飞龙桥,民国年间此桥被毁,但沿称飞龙桥未改。1949后称飞龙桥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冰窖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七条,后恢复原名。现在,这里多数成了普通民居,也有个别的谢绝参观。明时飞虹桥的踪迹都没有了,只留下了飞龙桥的史稿可以供人翻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