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一一九)黄花城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一一九)黄花城
黄花城在怀柔区九渡河镇,距北京市区65公里,距怀柔城区西北35公里。以奇而著称,以秀为特色,融山川、碧水、古长城为一体。黄花城因漫山遍野的黄花而得名,黄花城长城建于明永乐年间(1404),古称黄花镇。长城雄伟险峻、气势磅礴,盘旋于山脊之上,环绕在西水峪水库,现在叫灏明湖,景色秀美壮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京师北门”之称。这段长城不仅是守卫京师的北大门,而且成为护卫明皇陵“十三陵”的重要门户,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
北魏时就有关于黄花镇情况的记载,因满山黄花那时称黄颁谷,明时既是军事重镇,又是较大的集镇。明景泰四年(1453)又在头道关、二道关不远的长城下建黄花城,设黄花路营,辖官军12600名,黄花城成了军事指挥中心,黄花镇成为单一集镇,两年后,长城镇守军黄花路指挥机关改驻渤海所。
黄花城就是今天怀柔区西北五十二里黄花镇。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方舆纪要》卷十一昌平州记述:黄花镇在“州北八十里。有城。元置千户所于此。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北连四海冶,拥护陵寝,为京师后户”。
另有记述:黄花城,古镇名。元时于此置千户所。明时置参将守备驻守。
黄花城,集镇名。元代称黄花镇,因当地满山黄花,故名。清曾称黄花寨。
现在这里和水长城联系在一起了,叫黄花城水长城。可是长城原本并不在水中,是建国后修建西水峪水库时,由于水库大坝截流,导致水位上升,把处于低谷部位的长城淹没在水中,形成水没古城垣的奇特景观。
水库把三段长城自然断开,形成长城戏水、水没古城垣的奇特景观。也是京郊独特的、可近距离触摸的“山间碧玉,水中长城”,而像黄花城长城三段入水的景观在国内确是绝无仅有,所以又被称作水长城。三段长城入水的景观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造成的。
这里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茂盛苍翠,形成了一年四季内绚丽多姿的植物景观。九分山水一分田,青山碧水两相恋。至此既可欣赏秀丽的水光山色,又可观长城的清灵俊秀,还有绿树红花相伴身旁。
这里还有百亩明代板栗园,古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板栗园树木为明代守城将士种下,栗子曾为“皇家御用”,曾作为贡品进贡当时的朝廷。栗树从古至今并未经过嫁接,如今仍属原生板栗,保留原生板栗的“老味道”。
清代《曰下旧闻考》记载:“栗子以怀柔产者为佳”。这里的板栗以其含糖量高、蛋白质丰富、香甜可口而闻名,是板栗中的珍品。如今,每到板栗成熟的季节,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标有怀柔特产的糖炒栗子。怀柔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板栗栽培历史悠久。
这些板栗古树是在明代中期年间,朝廷在北方防线,不单大力修筑砖石长城,还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以广植树木而“构筑”了另一道“绿色长城”。皇帝敕命,于边外广植榆柳杂树以延塞马突袭之迅速,内边则开果园栗林以济饥寒之戍卒。
古栗树保存至今,主要因为栗树属于“经济林”。无论是清初被圈入“旗地”,今天,栗树作为一种经济效益很高的树种,更都不会轻易砍伐;又因为黄花镇一带的古栗树处于山间谷地,濒水而生光照足,古树盘根错节,形态各异,虽饱经风霜,但仍根深叶茂。2014年,拥有100余棵板栗古树的百亩板栗园被正式命名为明代板栗园。
这些古栗树胸径平均在90厘米以上,树龄多在500年以上。800年的栗树王至今屹立不倒,“活化石”一般存在的板栗古树仍在产栗。明代守城将士三分守边,七分垦种,他们辛勤劳动栽培了大明板栗,如此大面积的古板栗园,可谓京郊独一无二的人文奇观。
黄花城以它那古朴的情怀、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