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2023-03-03 11:31:04)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老北京的故事(一〇九)爨底下

      爨(cuàn)底下村在门头沟区斋堂镇西的小北沟内,109国道路北6公里处,距市区90公里,海拔650米,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爨底下村又名“古迹山庄”,到2023年已有600年的历史。现仍保存着69674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是门头沟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分上下两层,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错落,线条清晰,座北朝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艺术高超,颇具特色。

      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由于爨字笔画太多书写不便,许多人不会读也不会写,就改写成川字,可是读音又不对了。国务院立的那块大碑上刻着“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仍然是爨字。

      一些对文化、历史、书法等有兴趣的人,往往琢磨爨字是什么意思,怎么叫这么个怪名呢?门头沟地方志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对爨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

      一是根据姓氏。魏晋南北朝时,统治云南东部地区的为爨氏家族,晋宋至隋唐,爨氏分成了东西两部分,元代分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爨姓出过书法家爨道庆,是南朝宋人,留有“爨龙颜碑”,另一个是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以爨宝子碑著名。

      二是源于军事。川底下村有个地名叫“爨头”,在村上边,明代这里是“爨里安口”,村名爨底下因明代军事隘口而得,爨、川谐音,后人去繁从简变为“川底下”。此处地势险要,从北京到河北怀来的古道从这里通过,形成了险关隘口,辽代时名为南暗口,由山后八军中的青白军驻守。宋朝与金国联合攻辽,在攻打燕京时,金国大将粘罕率兵从矾山小盆地出发,翻越黄草梁,从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举攻克燕京,成为古代有名的战例。明代时,在此设立爨里安口,派兵戍守。因村子在爨里安口之下,故名为爨底下。

      民间传说,这里的村民是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来到京西的,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明朝某年山洪暴发,全村屋舍俱毁,人丁几绝,只剩下一男一女幸免于难。二人结发成亲,另选新址重建了爨底下村。至今村口石崖上还刻有一个很大的爨字。他们生了三个儿子,并确定了韩姓20代家谱。如今村里的中坚力量就是第15代孟字辈的,这就是事实了。

      据史书记载,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十八次从山西向外移民,其中“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即达七次之多。尤其是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又迁都北京,在位21年,从山西移民八次,其中有六次移往北京,主要采取军事屯垦,动辄万户、数万户。屯垦的农民以地设营。

      爨里安口的村民正是在这次军垦移民大潮中来到京郊的。这里地处京西古道,村子以口命名,表明它曾是个军旅要塞。就像南口、古北口、张家口一样。然而,千里移徙故土难忘,村民们仍然袭用了山西原居地村名的爨字,并把它镌刻在村边的石崖上,以作纪念。

      这里四合院的建筑也与山西运城夏县一带乡村建筑风格相同。今天运城夏县爨村在县城东2公里处,据《战国策·魏策》记载,爨襄为魏惠王时一员大将。爨襄之封地就在魏故都安邑今夏县禹王城附近。爨襄被称作史书有记载的爨姓第一人。爨村就是由爨襄所封而得名,当地现在把爨村简化为全村。而北京却把爨底下简化为川底下,相同的字,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都不是原来的读音。

      还有流传,清朝康熙年间,村里有一位叫韩守德的人,因为长相酷似康熙,被选中去京郊龙凤寺替康熙出家当和尚,从此,韩家被列为皇亲,赏赐不断,成为了京西第一财主,但是他们并没有挥霍这些财富。韩氏先人很有头脑,很会经商,他们看准了爨底下村紧靠京城,又位于当时北京通往山西、陕西和口外的要道旁侧,于是他们做起了生意。当年这村里曾经有八个买卖铺子、三四家车马店,有些买卖还做进了京城,从村大道边的板塔门骡马店就可想像出当年,白天马帮首尾相连,晚间驼铃声不绝于耳的鼎盛风貌。

      村民们历代崇尚勤俭质朴,富足多用于教育,所以整体的文化素质都比较较高,也更容易接受进步思想。历史上村内多人中举;抗日战争时期本村108口人就有80参加了抗日活动;新中国建立之初,村里有多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还有很多人已经移居到国外发展事业去了,这是为什么村里有很多房子没有人居住,一直锁门的原因。

      如今,爨底下村已经成收费的旅游景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