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二七一)李广桥
标签:
转载 |
分类: 名胜旅游摄影风景美图 |
老北京的故事(二七一)李广桥
李广桥如今在西城区什刹海柳荫街旅游风景区。
柳荫街在解放前没有,只是北海后门众多的河流枝杈之一,夹在恭王府、涛贝勒府中央。在明代有位太监叫李广,精通风水深得皇帝的信赖,在河边建了恭王府的前身,叫集萃园,在水上建了向月牙似的桥叫李广桥,桥下的河就叫了月牙河,在清朝大学士和珅进驻李广的府邸又大兴土木形成了现在恭王府的规模。
清末,这一代形成了北京老百姓时常光顾的休闲娱乐购物场所。但是月牙河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成为了烂泥沟,如同南城的龙须沟。
1952年政府把月牙河盖沟成暗渠,铺上柏油成为一条街,河两岸广植柳树,起名柳荫街。
在后海南岸有石虎胡同,以前在胡同口还可以看到一块大石头,模模糊糊地像一只蹲坐着的老虎。从石虎胡同口向东约一百步,穿过松树街,再往东就到了李广桥。后海的水从李广桥下经过,绕过恭王府流入前海。河道填平了成了现在的柳荫街。李广桥也拆了,只剩下李广桥东街。
李广是陇西人,今天的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传说汉朝大将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抵抗匈奴的侵略,战功显赫。他虽然屡建战功,却没有封侯挂印,因此心中总是隐隐不平。
汉武帝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天晚上,李广在月下散步,正好走到后海这个地方,那时这里可不是风景名胜,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李广隐约感觉随风摇摆的草丛中趴着一只老虎,似动非动。一阵风吹来,说时迟那时快,李广将军让士兵闪过,弯弓搭箭向草丛射去,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待确定安全后,李广来到近前一看,大笑起来,原来是一块像老虎的大石头。而箭呢?居然深深地射进石头里去了。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
李广看了也觉得很奇怪,按理说,这木头箭是如何也不能射进石头里的,当时李广也不自信,于是他又退回到原来的位置,上马重射,比前更加用力,可是连射好几十箭,但不是把箭反弹回来就是最多把石头射个坑。
这时,李广将军才悟出一个道理:箭射进去这是天助,射不进去是人理。有些事情,人能想到的,不一定能做到,而有些事情人想不到,反而却做到了。于是,他对没有封侯的事情也想通了,心平静了很多,专心领兵镇守边关,抵抗外族侵略。
其实,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李广任太守时,关心土兵,将士同心,爱护百姓,水乳交融,深受军民爱戴。后来这里住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为了纪念李广抗击匈奴有功,人们把这块老虎形状的大石头放到了胡同口,起名石虎胡同,在李广射虎的地方还修了一座桥叫李广桥。
事实上,这个李广可不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飞将军李广,那位李广将军是西汉名将,而此处李广桥的李广,只是明朝的一个太监。柳荫街这个地方,原本是后海的小河汊,因形状酷似月牙儿、故称月牙儿河。明朝时,一位叫李广的太监出资在河道上架起一座桥,具体年份不详,遂名李广桥;后来曾借谐音、也或许是讹传,称黎光桥,因此明朝时期这一带泛称李广桥;又因河道两侧多种柳树,所以也叫柳树湾儿,属于日忠坊。
新中国成立后,此地统称李广桥南街。1965年,北京大规模的整顿地名儿,把那些不好听的、不合时宜的都给改了,柳荫街就是这时候改的。
二十世纪80年代,徐向前元帅亲笔题词“柳荫军民文明街”。现在的柳荫街是全国著名的双拥共建模范街巷,这里的风景和人文已经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