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老北京的故事(二六一)卢沟晓月 作者:老树枯草
老北京的故事(二六一)卢沟晓月













卢沟晓月碑亭在丰台区卢沟桥东端,石碑正面为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写的卢沟桥诗,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桥在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上,古时乾隆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遇此良辰美景,赋诗“半钩留照三秋淡,一练分波平镜明”,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卢沟桥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桥,也是北京至今保留较为完善的卢沟桥、朝宗桥、永通桥、琉璃河桥,四大古桥之一。
卢沟桥的11个拱券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桥墩前都有斩凌剑,俗称分水尖。桥上两侧共有1.4米高的望柱281根。两柱之间有刻着花纹的栏板相连。每个望柱顶端都有一个狮子,狮子身上还雕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小狮子。自古北京就有一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经考古工作者勘察,桥上石狮,包括桥东端代替抱鼓石的2个大狮,华表莲座上4个坐狮,281根望柱的大狮及198个大狮身上的小狮,总数为485个。桥全长266米,宽8米。现在的狮子凡是残缺的都是原来的,凡是整齐完好的都是后来补刻的。
1968年,我分配工作到房山县工作,每个月都要经过这里回家,从未见过桥下有水。2000年,丰台区政府曾努力恢复晓月湖的水面,最终还是半途而废。2008年7月,采用南水北调工程中冲管道的废水恢复晓月湖水面,旱了40多年的卢沟桥下终于有水了,“卢沟晓月”也得以在2008年中秋佳节期间成功再现。
古老北京从燕国的蓟城,到辽代的南京,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卢沟渡口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但是“卢沟河水非常浑浊而湍急,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据水位深浅,选择地点搭临时桥梁。后来官家在两岸造了一座浮桥……”。这是宋朝使臣许亢宗在公元1125年出使北国时写《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有关卢沟渡口的描写。公元1153年,金中都作为北方政治中心,进出都城的唯一卢沟渡口,仍用临时木桥或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连续三年,在卢沟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大石桥,名叫广利桥,即中外驰名的卢沟桥。但是西方人们并不知道卢沟桥,他们只知道Marco
Polo Bridge,即马可·波罗桥,是他把这座桥介绍到西方的,他就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桥。
卢沟桥至京城三十余里,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也就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饯别酒,来到卢沟河畔已是夕阳西下了。客人们只得准备投宿。此处也逐渐发展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宿点。这从元代《卢沟伐木图》上看到当时卢沟河畔茶肆酒馆、招商旅店之繁华及策马驱车、步行担担、风尘仆仆客人之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觉是晓月当空,东方露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意。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的一首卢沟诗:“河分桥柱如瓜蔓,路人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便是当时情景的写照。
元代,陈孚有《卢沟晓月》诗;明代,邹缉有《卢沟晓月》诗;清代,乾隆写有《过卢沟桥》诗;乾隆十六年(1751),奉太后谒泰陵,过卢沟桥又作诗:“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dòng)分波夹镜明。人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在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一通石碑,该文记述了康熙、乾隆时修桥的经过。乾隆写的那通碑,记述的更详细有趣。是年,发现桥有损坏,乾隆命修缮,当拆开桥的一面一看,发现桥拱结构“石工鳞砌,锢以铁钉、坚固莫比”。“实不易拆,且既拆亦必不能如旧之坚固也。”结果仅修缮了桥面、栏板和石狮。对此,乾隆感慨道:“朕因是思之,浑河巨浪,势不可挡,是桥经数百年而弗动,非古人用意精。而建基固,则此桥必不能至今,然非拆其表而观其里,亦不能知古人措意之精、用工之细如是亟也。”今天,雄伟壮观的石桥,神态各异的石狮,卢沟晓月石碑,经过修葺,供中外游客观赏。由于在永定河上游修建官厅水库拦蓄洪水,避免了河水泛滥成灾。昔日的波光涛影已经很难见到了。
今天这里早已经不能随意通行了,除了本村的人,早八时到晚五时过往都要收费。晚五时后大门的北边一点有个小门,可免费通行。但有一东北人在此私下收费,每人十元,比大门便宜一半。不知情的游人高高兴兴地就给了,没人反对,更没人管理。我去的时候瞪他一眼:谁让你收的?他就让我进去了。
夏天的五点天还很亮,无论是游览还是拍照都不错。要是站在卢沟桥上拍日出,只好从西向东拍。拍日落无论如何也躲不开高铁大桥,最好是到卢沟桥下的晓月湖公园才好。
我的照片全都没了,只好借用别人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