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二五七)钟楼湾








钟楼湾在东城区的鼓楼和钟楼之间,南北走向。北起豆腐池胡同,南有两个出口分别通鼓楼西大街、鼓楼东大街,东与草厂北巷相通,西与钟库胡同、铃铛胡同、汤公胡同相通。钟楼湾胡同全长757米,宽7米。
民国三十六年(1947)称钟楼湾,因位于钟楼周围而得名。1949年后称钟楼湾胡同。现胡同内有鼓楼、钟楼,1957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鼓楼东大街这边进入,走不到几十米,一块不大的空场便出现了,这就是钟鼓湾。平时只是一处居民休闲的地方。
没到钟楼湾,就领略到鼓楼的巍峨壮观。它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钟鼓楼制度源于汉代,早在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虽然中国很多地方都有钟鼓楼,但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清代,按“晨钟暮鼓”的规律,鼓楼的报时之职由清宫銮仪卫承担,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按以办事,直到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故宫,銮仪卫消失,鼓楼才结束了数百年的值守,成为古都漫长岁月的见证人。每到年节,浑厚有力的鼓声,仍然传扬在生生不息的时光中,在若隐若现的岁月轨迹中,诉说着古城千年的风格。
鼓楼与钟楼之间有块空地,上世纪三十年代曾辟为“民众市场”,百姓叫它“平民市场”。为了了解当年市场的一些情况,有人查阅了西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室的资料。
据陈宗藩编著的《燕都从考》记载:“民国十三年,辟鼓楼为京兆普通图书馆,颜其额曰‘明耻楼’。次年,改为齐政楼。钟楼亦同时开放,且于其上设电影,以集游人。钟鼓楼之间,则辟为游艺场,儿童体育场,是为城北市民游息之所。”《燕都从考》成书于1930年。说明民众市场开业是在1930年之后。
据常人春先生讲:民众市场设置单位为京兆通俗教育馆。抗战结束后,在民众市场南北出入口立有两个木制牌坊,上面有第一民众教育馆长何继凌的亲笔题字。经营项目较多,称得上既是固定集市又是平民娱乐场所。如同庙会一样热闹,而且没有期限,天天开张。
在市场正中有两个固定茶社,分别叫第一民众茶社、第二民众茶社。四周是酒摊、民间艺人所设的小戏棚子,撂地的表演场子。常有一些名角到此献艺,如关学曾的北京琴书、金义全的京东大鼓、段剑石、白玉山的十不闲莲花落、大妖怪的滑稽双簧等。
市场内还有许多京味小吃,商贩们支起棚子,摆上长案、板凳,吆喝着招揽顾客。棚子外高挂着布幌。摊贩中以经营儿童玩具和零食最多。春节期间,在市场四周摆满了各种游艺摊子,很是热闹。
抗战后,市场发展成百货、日杂、副食等综合性的市场,如干鲜果品、蔬菜、肉鱼等商贩集中在鼓楼湾东西两侧。
又据松林人称:他小时候这里是鼓楼市场。都是平房,很热闹,有饭馆、有卖菜的、有卖油盐酱醋的商店,还有一个挺大的茶馆,里面常常是高朋满座,喧嚣热闹,烟雾缭绕。茶馆里有说书的,只要说书先生的惊堂木“啪”的一响,里面顿时安静下来。什么《七侠五义》、《水浒传》等,站在外面听书不用花钱,却也得津津有味。茶馆紧挨着一家制作豆面酥糖的作坊。这是鼓楼东侧的胡同,当年都是小铺和住户,现在这里都是餐馆。再到这里,餐馆个个爆满,想找个座位都难。
娘娘庙一部分住着居民,另一部分是北京标准件厂的仓库,堆放着大量盘条和装硫酸的坛子,酸味刺鼻。后来标准件厂搬走了,仓库改成了批发蔬菜的大棚,附近的菜蔬商店都要从这儿拿到批发的蔬菜,然后再卖给附近的居民,计划经济的年代,这里很繁忙。大庙里面改成了台球厅。文化大革命前,这条胡同改为“娘娘庙胡同”和“豆腐池胡同”。
1958年后,市场出现了以固定形式的坐商,佐以零星摊商。1960年市场歇业。
钟楼湾胡同的标志,就是美国副总统拜登曾驻足的“姚记炒肝店”。走进大门,扑面而来的是古朴热烈的深红色,木窗木门、八仙桌长条凳,都在诉说着百年老店笑傲江湖的非凡气质。一小碗炒肝加二两包子,曾经是很多老北京人最喜爱的吃食,肥而不腻、稀而不泄,是最真实的胡同风情。
走出“姚记炒肝店”,往东十几米又是一家老字号“爆肚任”,咱北京人到现在还是按照《百家姓》管这个“任”字念“人”,没有念“认”的。爆肚分为肚领仁、肚板儿、葫芦儿、散丹等六大类,每类在滚开的沸水中翻腾的时间都有细至毫秒的差别,所有调料亦和涮羊肉调料相似但绝不相同。爆肚任的原址现在成了公共厕所。
后来,虽然游人如织,但身着羽绒服的大爷大妈们,依然兴味盎然的在广场里跳舞、下棋、打麻将。广场两侧的商店大多拆除了,仍然有老人们学武术、练太极、踢毽子,含饴弄孙,一派休闲的景象。只是这两年由于疫情,进入受到限制,人们不敢出来,广场也显得空旷旷的。
我拍的照片都没了,只好用别人的。